第三十一章 谈和 (第2/2页)
合随时带着武备,很多军官平时里与平民一样,看不出什么差别。 东门栅栏前,一名老衙役看着近百余人携带刀枪棍棒,近三成人穿甲,头皮发麻也不得不上去拱手:“诸位大人,县尊老太爷有口信儿。” 张茂眼皮垂下静静看着这衙役,张口:“轻重缓急,我等省的。” 一句话说完,几家前排家丁并肩前进推开衙役,簇拥着各家掌事人涌入东门大街。 大街上此时空荡荡,枯叶在晨风中走动,一个打扫街道的人家都无,都紧闭门窗。 谈判地点就在赵家酒楼,这不是双方和谈,而是赵家要接受李家的服软,选什么地方由赵家决定,没必要选什么双方都能接受的地方。毕竟不是势均力敌的纷争,而是碾压性的谈和。 而赵期昌却不能参与,卫里人都认为是赵期昌射伤李赞,赵期昌出现在酒楼只会刺激李家,并导致谈话出现意外。同时赵期昌不在现场,更能威慑李家。 北极观,庆童拉着马在门口喂食草料,还有两名赵家家丁护卫左右。也是同样的原因,担心赵期昌成为李家报复的对象,或者成为其他人的目标。 有人希望和谈,自然有人看热闹不怕事大。 真武大殿,赵期昌迈步一愣,老道士不在,反倒是陈明心在这里打坐,旁摆着小桌,桌上满是酒菜。 陈明心合上经书,抬头看赵期昌,手臂抬起指着桌对面蒲团:“师弟既然来了,那正好将青阳仙长交代的,还有一些误会消解。” 赵期昌上前解了日本刀放在右首,刀的位置意味着什么,是一个武官最基本的素养所在。不是为了拔刀方便,而是为了不方便拔刀,是一种和善态度的体现。 “仙长莫非不在” 赵期昌端着酒盅递过去,陈明心给他添酒,摇头:“蒙山十七家的田启业有意招安,青阳仙长应邀赴宴,撮合此事。”
蒙山十七家是十七个马贼土匪团伙合称,少了这一家还会有其他团伙顶上来。赵期昌皱眉,他并不清楚田启业是谁,问:“招安一事,怎么个情况” 也是摇摇头,陈明心道:“咱也不清楚,不过按江湖规矩,田启业要带着手下弟兄吃皇粮,那必须给蒙山其他当家的一个说法。否则田启业别想带着老幼妇孺安安稳稳走出蒙山,总之谈完后,兵是兵贼是贼,各走各的路。” 举杯,陈明心道:“昨日的事情,哥哥必须给兄弟一个说法。这事儿” 赵期昌右手举杯,左手探出摆摆:“没必要如此,兄长没杀我那长随,就是恩情。这情,咱能看的着。” 陈明心露笑,两排白牙:“你那长随好胆量,是条好汉子。” 他一箭箭射在庆童脚下,庆童虽然被干扰,但没有躲避,光这胆量就超人三等。 赵期昌可知道庆童是怎么一回事,纯粹是带着同归于尽的心思在射箭,毕竟杀李赞就这么一次好机会。可庆童还是被干扰了,质疑自己的心性,导致庆童现在还没想通透。 摇头:“不谈这些了,干。” 一杯酒下肚,陈明心环视一眼大殿,道:“这地已被青阳仙长卖了。忙完田启业投军一事,青阳仙长便会去师弟那里落脚。这三座神像,咱会带人运到师弟那里。” 虽然都是百余年的老古董,可这年头这古董不值钱。 赵期昌吃一口菜:“老仙长要在小弟那里另立山门” “非也,而是寄存在师弟那里。若是师弟那里不方便,也可放在我陈家寨。” 看一眼披发仗剑的真武大帝,赵期昌点头:“不是多大的事儿,兄长不怕劳顿就运来吧。” 老道士不在,赵期昌与陈明心聊了聊弓术,待太阳升起温度渐暖时,就散了赶往赵家酒楼。 今天新姑爷一家子还要回娘家一趟,他作为三房掌事,必须做个见证。 后院厅堂,赵鼎明洗着手:“李家这回长了个大教训,老子幸苦大半辈子扩出的田产,让那小崽子一折腾,全没了。” 手上血渍溶解在水中,是李虎臣的血。 说着赵鼎明笑笑,笑的很得意。他虽然在家族产业扩增方面没有任何的建树,可他培养出来一个好儿子。李虎臣会经营,可上半辈子弄下的产业这回几乎都打了水漂。 赵期昌坐在一旁翻着地契、转让文书,赵家敲出来五十亩军田,还将李虎臣打落两颗牙,才把这事情揭过。张家那头也敲出五十亩,张屠子得到其中二十亩,其他的落在张茂手中,并掏出现钱给各家让利,有财一起发。 来到桌旁,赵鼎明端起茶碗饮一口道:“多亏老三那一箭,否则光凭青鬃马还真拿李家没法子。这五十亩,老三拿二十亩,咱拿十亩,二十亩拨给芸娘当嫁妆。” 这年头夫妻产业分明,只要娘家人强势,夫家就别想染指嫁妆。嫁妆是女方的,将来继承权是女方一系子女的。若无子女,女方病亡后,娘家可以收回嫁妆。 “兄长,拨出十亩给庆童家里,十亩给芸娘吧,咱就不要这些东西了。” 赵鼎明也没再劝,道:“那咱会把话说明白,是你三房赏赐下去的,让他们承你的情。这土地还要寻人交换,不然在李家那一片,也难安稳耕作。”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