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东临白石 (第2/2页)
姓名后,握着铜制百户官印盖下,印上是明登州卫白石百户印九个字。 印上没有名字,这类低级官印都是认印不认人。又不是关键地方如各处关卡的百户,那种地方的百户官印上才会标注履任者姓名以作区分。 拿到文书,两名守军似逃一样走了。 火炕已经烧热,赵期昌坐在炕上苦笑,炕上的竹席还是新铺的,周围的人太狠,什么都没剩下。估计要不是房子、井这类东西搬不走,恐怕都被打包瓜分了。 庆童出去端来一碗热茶和锅盔,道:“老爷,现在如何打算” 掰碎锅盔,赵期昌蘸着茶水泡软吃一口,道:“今日分房子,明日分田。后日,你与管家带上十名家丁去把粮食运来。咱看看周围情况,可以的话就买苗植树。” 顿了顿,赵期昌道:“稍后,与管家一起,咱看看现有田地,也好分田。” 见赵期昌神情疲乏,庆童道:“那小的去喂马。” 没多久,赵财统计完成进来,与赵期昌讨论一番,给二十户划分了院落,还空出周边六个院子,赵期昌依赵财的意思打通墙,作为别院安置大房过来的家丁,也作为营舍作为参训家丁、墩军的居住地。 同时,也兼备武库、粮库的作用。 “老爷既然大手一挥统统纳入咱老赵家,佃户有佃户的用法、规矩,家生子也有家生子的用法。老奴与赵禄一路计较,认为可以置办十座纺机回来由健妇纺纱织布。” 赵期昌点头:“纺织也是来钱的路子,可纺机是个什么价” “寻常纺机也就一两出头,不过周围不乏木材,老奴的意思是待中秋节过后,寻几名匠户子弟来墩里打造纺机。也顺带着,给老爷、各家打造一批家具摆设。” 说着苦笑,赵财指着被撕掉窗纱的窗户,赵期昌看过去是井,赵财道:“各家连水盆都没几个,请木匠来做活,是免不了的。若是寻常佃户,也就顾不得这么多了。”
家生子就是族人,自然要照看好。如果只是佃户身份,收租子就对了,不需要管太多。 白石墩的确被搜刮的太狠了,连茅厕里的东西都被被人拉走肥田去了 待日头稍稍下去一点,赵期昌才为各家分配院落。基本上都是营房性质的院落,唯一的区别就是有井没井,其他方面都是小院、土坯正房、厢房、灶房,几棵树罢了。 安排了仅有的两名老汉守烽火台,各家开始正式搬迁。 赵财感觉下面人都将破破烂烂的家具带来了,而自家老爷却没有,房屋空荡荡的看着别扭,就存了借用几天的心思。 “不麻烦了,该吃不该吃的苦都吃了,也不在乎这些。” 赵期昌已经做好面对这里一切的准备,将日本刀抄起:“走,去看看田地。” 五顷军田在火墩西一里,庆童手起刀落斩下一根细长木棍修去枝杈,又掏出一张废纸一样的宝钞作为长度衡量单位,将木棍量出五尺长度,裁掉多余部分。 如此四根木棍绑成一个四方形,这就是测量田亩的工具。 大明的尺有两种,一种是布尺,一种是营造尺,后者也是军中尺寸惯用单位。宝钞这东西失去货币价值,唯一不多的作用就是在俸禄里掺水,以及用来当作长度单位。 宝钞总长度,就是布尺;面额上印花长度就是营造尺。简单来说,布尺比后世一尺长一指宽度,营造尺比后世一尺短一指宽度。 田地测量,用的就是营造尺,也是官方尺;布尺多为民间所用,顾名思义也是做衣服时的单位。 军田是公田之一种,田地长度有定数,是二百四十步,即三分之二里。又是大面积的平地,测量田亩时量宽度就可以了。分田时,也是如此。如果还要拆分详细分配,就要对长度进行大致的步测。 量田以营造尺,五尺为步;宽一步,长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为顷。 这里的步是大步,不是迈出一步,这是小步;两腿各迈一步,才是大步。这也是常用口头、书面长度单位, 测量长度的四方木架滚起来,从东到西每十步插一根木棍以做标记,百步一根大木棍。 地有南北两片,中间是一排枣树做分隔。 到达西头位置,刚好一里长度,三百六十亩。 赵期昌看着北边枣树那一头,临海那一片地宽度不如南边这这片地,也就三百步的样子,一共也就五百六七十亩的样子。果然,卫里的数据没问题。 庆童提着竹筒饮水,指着西边一里外南北连起来的一道稀松树林,面露喜色道:“老爷,过了那道林就是八角嘴火墩。这地若开过去,南北两里,东西一里,足足又是十顷” 马上,赵期昌也露出笑容,他想到的更多,现有田地是南北两片,向北还能再开一片。如果向东再开一里地,这样就是东西三里地,南北两里地,足足三十顷平地三千亩 而且,这里根本不是什么盐碱地 因为沿海是礁石海岸,海水倒灌就是扯淡的话,现在荒废着纯粹是没人开垦,毕竟这地方连卫所军户都不想要,民户更不敢过来开田。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