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小瓶子 (第3/3页)
这是一个机会。特别是上次宗晋卿居然能调动羽林军,击杀燕钦融,让他耿耿于怀。
宗晋卿一听不妙,连忙说道:“这件事,臣也不知道。” 萧至忠再次咳嗽了一声说道:“这件公案,稍后再谈,还是正事要紧。” 说完了,盯着宗楚客说道:“上次陛下在内殿召进我们时,张相公提到过一个人,孟明视。” 宗楚客一听毛骨悚然,他刚想说话,可来不及了,萧至忠对李显说道:“陛下,秦穆公用孟明视,成就了霸业。既然宗侍郎说血营现在兵力损耗严重,攻打延渭数州只是虚张声势,因此臣恳请陛下允许宗侍郎再次出兵,雪上次临州城下大败之侮。” “准旨。”李显高兴地答道。 韦巨源立即说道:“陛下,臣反对。” 开玩笑,再让宗楚客领兵,干脆将长安交出来得了。 “你为什么要反对?” “宗侍郎这一次大败,与孟明视不同,从上到下,他一点反击的机会也没有。如果让他领兵,有可能情况更糟。臣有两人推荐。解琬担任了朔方大总管,因此臣恳请陛下让解琬从朔方与薛讷将军汇合,从北方出兵,然后再让张相公领兵秦州总管,两夹击。臣敢担保,不日将听到捷音。” 张仁愿叹了一口气说道:“韦仆射,当初是你们说我与王画有来往的嫌疑,现在又要我出兵,你好歹也是一个宰相,多少也要点做人的脸皮吧。” 韦温在一旁说道:“当初是当初,现在是现在,难道你不愿意为国家效命。” 张仁愿根本就不理睬这个白痴,转过头来,看着李显说道:“当初突厥南下,吐蕃北上。如果圣上下这道圣旨,未必能大捷,但臣敢负责,不会与解总管落得宗侍郎这样大败的地步。现在血营虽然有损耗,然而吐蕃短时间没有办法出兵,默啜顶多伺机而动,说不定他们有可能还会再次一次大亏。这时候出兵,臣无半点把握。况且朝廷第一次出兵,还能用为jianian臣所误做解释。第二次出兵,再无解释。王画那条策略,也绝不是虚言。陛下,思。” “张卿,勿忧,朕都有一条办法。”李显将李旦的想法说了出来。 “陛下,万万不可,王画现在正需要喘息时间,你这样正好给了他机会。”韦温叫道。 苏珦摇头说道:“韦少保,你们真想将国家败到灭亡的地步才甘休吗?” “苏尚书,难怪王画那份名单上出现你的名字,原来你与反贼是一伙的。”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我原来在京城时与王画有没有来往,在座的心里都十分清楚。张说,你还是立即写一封信到灵州,通知王画,说朝廷已经同意议和,正在商谈,请他立即撤军。” “朝廷什么时候同意议和了?苏尚书,你也胆大包天了吧?” 李峤开了口,说道:“韦少保,你误会了苏尚书的意思。撤兵是假,仅凭一封信,血营也不会撤军的。这是拖延一下时间,不然还有五天就到了二十天的期限了。如果粮价炒作起来,到时候想收都收不回去。到时候就有亿万苍生受到牵连。” “李峤,为什么你也替他们说话?” 李峤老脸一红,没有办法,家族里长老纷纷写信给自己,施加压力。况且这本身也由不得诸韦再胡闹下去了。 李显看不下去,他生气地说道:“齐王殿下,难道李卿替朕说话不对,帮助你说话才对吗?” 韦温不服气地说:“陛下,臣对大唐江山忠心耿耿,且不知为什么陛下口口声声说我是高洋。” “韦少保,朕听闻你自幼就读过许多史书,难道你没有听说过齐王刘肥谦虚谨慎,为汉蕃王之典范的掌故吗?难道你没有听过齐王曹芳联合李丰、张缉、夏侯玄等意图罢除司马师的壮举吗?难道没有听过宇泰第五齐王宇宪生性通达,最有量吗?古今往来,有多少齐王。为什么你偏偏就想到了高洋?” “陛下圣明,”苏珦带头伏了下去说道。这句问得妙了,而且分明没有人教导,是李显自己想出来的。难道皇帝真的开窍了,那真是大唐的幸事。 韦温老脸涨得痛红,他勃然变色道:“反正此例不能开,一开国家将会立即被所有边关诸将肢解。” 说到这里,他回过头来看了一下,意思话-本转自热点书库-http///shu/25255/l-,声援我。 许多大臣也会意,立即开始声援。 不过这一次让他十分失望,却有更多大臣赞成李显的意见。 为什么不同意呢?我开出了这等优厚的条件,血营如果想和正好趁机和解,况且也不是一味割据出去,肯定是借地性质,同时也收回马场,接受朝廷的任命,派遣官员管理,要回战俘。至少朝廷没有丢大的脸面。如果这样不和,证明血营真实谋反,那么也激起姓的愤怒,士兵的士气,到时候作战也多有一份把握。并且只要他是真正谋反了,各大世家未必配合他炒作粮价,这一害就减除了。 吵得不可开交,但张说写信给王画,先将血营拖住,终于取得一至同意。韦温还在哼唧,可是韦安石冷不丁地说了一句:“韦少保,只是暂缓几天时间,就依苏尚书的意见。” 一句话让韦温不吭声了。 不过就在张说将信写好,李显下诏用快马送往灵州时,突然一调脸色,说道:“来人啊,将宗楚客、薛思简、刘景仁拖出去,宗楚客薛思简各笞八十庭杖,刘景仁笞二十庭杖。” 刘景仁在平定李重俊叛乱时立下过功劳,所以笞得轻一点。 当然,没有往死里打,否则八十笞杖下来,宗薛二人准得一命呜呼。但也打得七死八活,拖出皇宫。 这一着,不但是惩罚,也是杀鸡给猴看的。这种强硬,使许多大臣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随着个消息传来,提出开战的大臣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