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何患无臣 (第3/3页)
将那天王画说的话说了一遍。 王画所说的这几十个人,从宰相副相之才到未来的宰相副相之才,然后到各部尚书,甚至言官谏史地方大员边疆大吏,一一罗列。 现在张说说了出来,你不是正在犯愁没有可信任的人才吗我现在将他们说出来,让你自己挑选。只要你将这些人才一些得用重用,马上朝堂就恢复了正气。
但这些大佬听了一个个十分动容,本来眯缝眼睛不吭声的韦安石在听到王画将他也列入其中,惊诧地睁开眼睛。 李显本来想发怒的,朕的大臣,你有什么资格评议不过一会儿也安静下来。这一次名单不多,几十个人,有与王画亲近的,但也有与王画不亲近的。比如韦安石与宋璟。还有淡漠的,比如姚崇之。有他的仇家韦家的韦凑韦安石,也有他的亲人张九龄与严挺之。 量才评议,无比的公正。 而且也比唐休璟给出的那几个名单更详细。 其实不要多,只要围绕着这几十个名单重组,马上就能搭出一个暂新的领导机构。实际上李显是没有本事,如果有本事将这些大臣一一重用用好,这些大臣同样是皇马巨星,马上唐朝政局就好转了。 他打断张说的话“莫要急,拿笔来,将这些人写下来。” 他脑可没有张说好使唤,说过一遍就会牢记在心。 监拿纸笔去,李显又让他坐下来,还让身边的宫女去给张说打来洗脸水,拿出布将他额头上的伤口包扎。 这使得在坐的大佬一个个皱起眉头。 如果李显真的按照这份名单去任命大臣,整个朝堂会引起一场大地震,也会涉及到他们的利益。 张说将名单写了出来,也松了一口气。不管怎么说,看到李显的态,让他觉得黑暗的朝廷终于有了那么一丝亮光。 李显看着这份名单又问道“他为什么要评议这些大臣” 这个浅显的道理他还是懂的。 但问完后,他想到刚才张说说的王画的话,不由地打了一个冷颤。出兵长安,是鱼死网破。如果再出兵岭南,说不定吐蕃人与突厥人再次捡便宜,那么唐朝是四面楚歌。最让人担心的就是粮价。这个记忆犹新,如果粮价涨到几一斗,不用出兵了。几个月后没有出现第二个王画拯救,那么有可能唐朝自己就会出现姓叛乱,到处揭竿而起的秦末景象了。 难怪张说这么急匆匆地回来。 想到这里,看着张说的眼光不由地更加柔和起来。 张说也清楚地察觉到李显这一变化,这更是一个好兆头。尽管李显多次表现出听纳进谏,一转身回到宫内,韦氏一挑唆就会变卦,总是开始松动了。况且现在李显对韦氏渐渐不满。 他从容答道“王画到了鄯南,陛下不要想得复杂。就象有姓信仰道教,有姓信仰佛教,有姓两教皆信。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想法。一开始臣也不信,但到了灵州后看到的听到的,臣不得不信。王画到鄯南,是违了法制,此例更不可开。就凭借这一点诛灭九族也足足有余。” 李显听了抚髯点头,这也说到他心上。 这一年来,正因为王画在西北的崛起,让他很难堪。 “但是他这样做,确实也只想活命。可为什么不逃到大洋洲,第一是不甘心,认为对朝廷有功。第二确实为了金城公主,吐蕃人背信弃义,臣想,就是韦凑在吐蕃看到也未必是真实的。她过得肯定不好,因为王画特地派人悄悄看望过好几次,他说的话应当更有权威性。第确实是为了大唐姓去掉吐蕃这一祸害。现在积石山已经为我朝所有,吐谷浑与大非川指日可待。如果有可能,明年甚至大军会到紫山。但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兵源与一个后方基地,这才是他借去八州的本义。” “那么为什么他会提出那些悖逆的要求” 这是指朱仝提出来的一千万石粮食、一千万缗钱、一千万升菜油,一千万匹棉布,还有朱仝手在地图上拨了一下,划出的疆域。 “那也是血营一气之言,如果他们真有这个心思,早在街亭一战,就夺下了秦渭数州,何必今天派兵不过这一次血营同样损失惨重。如果朝廷想息事宁人,大家相让一步,臣保证王画还是大唐的臣,继续为大唐开疆拓土。皇上尽管专心内政。大唐依然是一个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国家。”说到这里,张说也硬着头皮。 不会那么简单的,但不管怎么样说,先将血营稳住。 实际上事情发展到今天地步,他也开始迷茫起来。 他定了定心神,又说道“而且朝廷这一次派出召集十万大军,虽然国库这些年稍有赢余,可是十万大军的后勤供给,将是一个庞大的数字。陛下,你再想想会有没有作用这些士兵大多是新近召集而来,战斗力也未必强于吐蕃军队与突厥军队,再说将领。血营猛将如云,反观我朝,有几员武将能与血营诸将相比但看看战绩,宗侍郎兵败不说,吐蕃先后二十多万军队生生折于血营之手。默啜带着无数勇将,以及突厥的两大智臣,只落得仓惶南顾。一面是自家人两虎相伤,一边是相让一边,国强民安,陛下,如何选择” 说着,期盼地看着李显。 他看着李显,有几个人在看着他,特别是韦巨源,眼睛里闪着冷芒。 张说扭过头,无意中碰到他的眼神,只是轻蔑地一笑。 今天他是霍了出去。而且他心中清楚地知道,如果李显不将这局面挽救回来。因为今天自己说的这番话,马上就会有一个好下场。 不过为了国事,他无所谓了,还怕你一个无能宰相的眼神 李显走过来走过去。 然后看着这些大佬问道“你们,朕应当如何选择”e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