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南下 (第3/3页)
因此只有两条线可供选择。
第一条从叠州直插西倾山,到积石山,最近的道,但也是一条危险的道,因为血营军已经攻打到积石山下,有可能就在西倾山两夹击。同时这一片地域已经被王画控制,埋伏起来十分方便。 但王画会不会选择在这条线埋伏?如果在这条线埋伏,也明显了吧。 那么第二条线就从扶州到积石山的后面,道有点不大好走,然而这条道可以避免两夹击。然而总让他感觉到越是这样,王画越是会在这条道上设伏。并且扶州山清水秀,风景秀丽,但这个秀丽的风景,是山、水、沟以及无数的树林竹林组成的,风景美丽,可同样是设伏的好场所。 那么王画会选择在那一条线上设伏? 就在这时候,他又接到阿甫赞的消息。 阿甫赞刚刚攻下宕州,但宕州是一个很小的州,两个县人口加起来才几千人。并且还是贫困的羌人组成的。阿甫赞攻下城后,十分失望,于是派了士兵到村寨中寻找“收获”。可这时候出了事,城外有两支凶狠的部队,打着血营朱雀与玄武的旗号,人数不多,然而战马精良,士兵战斗力更是很凶悍。 出城的士兵被他们一批批分头歼灭了不少人,仅仅一天功夫,就折了一千多人,比这么多天折损的人数总和还要多。 悉诺逻捏了一下鼻,心里想到,这个军种我早就尝过滋味了。不过他也知道建立这样的军种不大容易,就是将整个血营集合起来,也不过有几千人罢了。 可是王画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他在扶州设下埋伏,那么应当放自己到扶州才对。难道他不愿意自己走扶州这一条线? 或者他是在故意弄一套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把戏。故意用这几支小部队sao扰,让自己产生困惑,反而大胆地走扶州这一条线? 想了半天,将自己手下诸将也喊来商议,有一点是取得共识的,血营埋伏只能埋伏一处,绝对没有力量埋伏两处。可是那一处一个个都不敢下结论。 甚至邦孙出了一个主意,既然这两处都有危险,我们不如走洮州。最危险的地方反而有可能是最安全的。甚至我们可以乘虚而入,攻打河州,逼迫血营回兵营救,我们反过来设伏。 争执了半天,悉诺逻还是下令,走扶州这一条线。虽然有可能设伏,但也是在正常情况下是最安全的道。 然后又下令,让阿甫赞立即东南而下,直奔福津县,想走扶州,武州这个钉必须拨掉。 他自己却率兵直奔将利县。 但临走做了一件天怒人怨的事,将城中所有壮年人与青年妇女掳获起来,替他们背辎重。不过这一回却没有将粮食等笨重物资带上。毕竟需要时间。 其他的姓倒也没有杀掉多少人,但为了泄愤,一把火将剩余的物资以及整个岷州城毁于一炬。有许多老姓没有来得及逃出,在火中烧死。 大军来到将利县下,对这个小城,悉诺逻也没有放在眼里。 然而这一次他又错了,他在岷州做的一切,终于使孙仁献产生愤怒,下了死令,那怕城中只剩下一个死,也没有让吐蕃人踏前一步。这一群人简直是一群畜牲,连畜牲也不如。 确实纵观唐朝一代,也只有吐蕃人对汉人最为残忍,就是默啜一侵扰,也没有吐蕃人做得过份。有些事不亚于后来倭人进中国所做下的罪恶。 不但下了死令,也采取了王画的做法,坚壁清野。将城外的姓一起集中到城中,城在人在,城亡大家一起亡。 悉诺逻并不知道这一变化,就是城外的老姓一起逃进城中,也是很正常的事。 几千士兵抬着攻城器械,一个个来到城下。 然而迎面就是一阵箭雨与石头雨。 虽然兵力很有限,但王画送过来的四千士兵如同及时雨一般。这使得他一共调动了六千多士兵前来,听到他到来,武州官员自然十分高兴,并且也事前做了一些准备,凑足了四五千与秦州一样的杂牌军。这使得孙仁献手中兵力达到了一万多人。虽然武州的士兵战斗力很让他怀疑,可多了一个人也壮了一份勇气。 将兵力分了分,福津顶在最前线,调去了六千精兵。自己带着四千士兵守在将利县。却没有想到将利县却迎来了悉诺逻亲自到来。 这一拨的反击,孙仁献没有动用长弓。因为吐蕃进攻的士兵并不多。 几千吐蕃人的进攻很快被打了下去。 悉诺逻有些恼火了,吃了一个钉,难道要吃第二根钉? 于是再调上去五千人增援。 这时候孙仁献这才下令,动用长弓。粹不及防之下,这一次杀得可狠,一批批的吐蕃人就象稻草一样,倒了下去。近处的继续用正常的弓箭与滚石檑木往下砸。 长弓,又见长弓 悉诺逻一哆嗦,不过他才智过人,血营用长弓他没有看过,但听到逃军描述,可再看城头上,这些士兵用起来依然很生疏。有少数士兵一眼望去就知道一点战斗经验也没有。 这些长弓是血营支持的。可为什么血营要支持武州守军,还有,武州这么多守军是从何而来的? 难道血营是不想自己从扶州这一条线撤回积石山,产生这样的想法,他更加要走扶州道了。 但面临这一种凶器,也不想惨胜。因此,又有了一个新的主意,将掳过来的姓一个个推在前面,做人rou盾牌。 看到这些老姓,城上士兵有些为难了,一个个看着孙仁献。 孙仁献同样也感到头痛,不管怎么说,他们都是唐朝的老姓啊,如果往城下射箭,这些老姓连一个盔甲都没有,一射就会倒下一大片。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