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很囧人很雷人的真相 (第3/3页)
又加重了一条砝码,弄了一出名将排行榜。这是王画胡扯编排的,长安根本就没有人传出这个榜单。前两个榜单排得很公正。最后一个榜单那就半真半假了。
如果让王画按他心中想法来排,薛讷第一位,山中无老虎,猴称霸王,历史上唐蕃第一次大会战是松州之战,由候君集、执失思力、牛进达、刘兰等领军的,但主要功臣是牛进达。这一战大败吐蕃二十万人,打得松赞干布一下老实了。 但确实李世民手上的唐朝,论武力,历史上中国唯有汉武大帝时才能相比,牛了。 然后到大非川之战,在大非川城五万战士几乎阵亡或做了俘虏,加上后勤的十万军队所剩无几。这是唐朝第一次大败。随后数战,除了王孝杰四镇之战占了便宜外,皆是大败。那四镇还是远离吐蕃打的。 直到薛讷指挥的武街之战,才扭转了这个颓势。但这一战成就了一个人,王晙,也可惜了一个人,王海宾,半神级将领王忠嗣的老。因为诸将忌其功,不发兵援救活活战死。薛讷气愤之下,尽屠吐蕃数万战俘。能将老头气成这样,可想王海宾之死给他带来的痛惜。但这一战胜得很光彩,光牛羊就俘获一多万头。 王画在草原上扫荡了这么多天,都扫到了大非川,也没有一万头牛羊。 就凭这一战他无疑在这个星光黯淡的年代里排在第一位。但王画不能排,因为战事没有发生,也没有契丹大败,也没有吐蕃大胜,现在老薛在幽州有胜有负,排了没有说服力。 然后是老唐、老郭、老张。萧嵩与张孝嵩不能算,还有王晙他们也不能算,他们是过渡阶段。还有十几年二十几年才能放出光彩。接下来就是郭知运等人。 默啜能算第一?这是迎合坌达延的心理的,不能总排唐人吧。表面上看默嗓很凶猛,可他打仗是哥哥留下的底,就象历史上说武则天治国怎么怎么的。为什么不说狄仁杰的功劳?武则天只能说是权谋,国家那是李治留下来的底。如果不是狄仁杰,都让老武败光了。 至于王画,他可不认为自己能排第五位,要排只能排在第十位左右。这是他自己心态没有调整好,第一位未必,但第五位很公道的。坌达延那更是扯。这是有意将坌达延排得很高,引起他好名好胜之心,然后故意又压在王画之下。 一旦贪名了,心中肯定产生一个想法,能不能打败王画,将这个排行榜提高一到两位? 财物、战功、声名,管齐下,终于导致坌达延做出决定,不顾吐蕃国内瞻前顾后,立即出兵。 但坌达延会怎样出兵呢?再次经过推演。因为他性格稳重,贪财。所以决定了他不会发动大的战役,持久战未必能讨得了好,而且吐蕃国内也希望王画与唐朝朝廷杀得你死我活,多半也不会同意他与王画鱼死网破。因此他会做出一个决定,迅速偷袭、歼灭王画一些有生力量,削弱王画,然后掳财。如果王画不与朝廷作战,他会一击而退,战功有了,名声有了,财物也有了。有了里,有了面。如果王画与朝廷作战,那么他就会占领河鄯二州,然后观望,甚至继续扩大战果。 王画在奏折上就这样直接写了。我没有谋反,但皇上你头脑也清醒一点,咱们窝里斗,得利的只有吐蕃人。 然后分析坌达延的行军线就比较简单了。为了逐一而破,王画又故意弄出一个假粮仓。而坌达延根本没有想到,王画在灵银数州还没有立足,甚至还没有决定起事,就将主意打到他身上。 因此坠入圈套。 真相揭开了,但众人还是惊叹万分,不是计谋,是王画对人性的分析,让人感到心寒。就是张仁愿也打了一个哆嗦,心里想到,我性格上有什么缺点会被王画利用? 要知道人无完人,物无完物,那一个人没有缺点? 但很雷人,一个堂堂的吐蕃名将,领兵近十万人的大将军,竟然被王画象一条狗一样,牵着鼻走。而这个狗食只有十几万缗钱的物资。更雷的那个叫宋益安取名韦空,不就是韦家没有这个人吗?而且那个狗屁的排行榜同样也很雷人。都输成这个样,还能上榜,上到第六位? 然而更囧,囧的不是坌达延一个人,还有韦家。 韦家与宗楚客一直否认与坌达延勾结。这一回战役发生了,正是利用韦家与坌达延勾结过的,反而让王画成了一场好事。这一回韦家口难辨。而且连韦氏都脱不了嫌疑,先是韦家害王画,后来韦氏在宫中杀王画。为什么连在一起?其实第一次与韦氏还真没有关系,但现在她就是狡辨,有那个相信?王画在奏折里只陈述了整个战事的谋划起因过程结果,也没有说韦家或者韦氏对错,但这份奏折传出去,老姓会怎么样想?朝廷休想隐瞒,王画已经利用手中的人力资源,将此事大肆张扬出去了。 一句辨解的话也没有,但事实证明王画有多无辜,韦氏怎么样自毁长城?要知道王画不但是国家功臣,还是她的女婿! 所以这场战役不但是战事上得份,在政治上同样也双重得分。 当韦氏听了这个消息后,脸上一红,差一点一口淤血吐了出来。 她缓了一口气,心里想到,这个小气人了。 但还是不能说,这几个月来,因为王画,李显对她的感情都比原来生疏许多。 不但如此,连宗楚客等左臂右臂都被削弱了许多权利。 而且她眼下还应付一件事,李显用不悦的神情看着她,没有问,但那意思很分明,为什么发生这些事?她要想做什么? 所以还必须想办法糊弄,可怎么糊弄,事实摆在面前了。 想到这里,她脸上再次一红,差一点一口气又没有透上来。v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