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柄_第六四九章 天佑之治 (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四九章 天佑之治 (下) (第2/2页)

惑之中。他十分不理解。为什么这些饱读诗书。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信条。讲究温良恭俭让的知识分子。就那么喜欢贪污呢?

    经过反复的思考。他隐约觉得。这跟现在这帮官员出身有关。自己的官员政策也难辞其咎----用雷霆手段。对士族官僚犁庭扫xue固然干净利索。可把那些社会地位不高、财富状况也远远不如士族的庶族书生骤然抬上高位。却显得有些欠妥。

    这好比他把肥肠满脑的前任贪官撵走。再换上些穷兮兮地新官一个道理。这些新官固然会想干出一番事业来证明自己。但看着那些离任官员赚得盆满钵满。依然享受着奢华地生活。就连社会地位也比自己高。心里的不平衡也就可想而知了。

    很自然地。便会有人效仿前任开始捞钱。之后又会有更多的人来效仿先行者。而且他们或他们的家族。普遍有段辛酸的奋斗史。许多人的家里都是刚刚走上小康、甚至还有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其对财富的重视程度。要远远超过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世家子弟。吃相自然也比他们难看。这是毋庸讳言的。

    而且天佑年间。国家经济高速增长。财税收入节节攀升。各州府县的库房里都堆满了粮食银钱。更让官员们心痒不已。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贪污再所难免。

    要解决这个问题。便必须有效的监督。除了自己玩老命的捉虫之外。他还寄希望于六大复兴衙门推举出来的三十六名巡察御史身上。指望着这些拿复兴衙门俸禄的官员。能帮着自己更有力的监督那些不省心的官员。

    而另一方面。秦雷也终于明白了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为了能让改革顺利进行下去。除了对明目张胆贪赃枉法的官员严惩不贷外。暗中也给官员们留下了后路。

    比如说大秦施行税赋折银的制度。老百姓上交朝廷的各种物品如粮食、蔬菜、布匹、水果、药材等。都是按照规定折算成银两上缴的。而折算比率虽是由朝廷掌握。但地方上自然有特殊情况。适当照顾照顾。从中捞一笔。似乎也是很正常的。

    官员们还创造出了折色火耗一词。因为百姓交上来的银钱。形状千奇百怪、成色也十分混杂。所以要由官府统一熔锻成整齐的银锭上交朝廷。而碎银熔煅时可能会有损耗……官府就用这个名义来征收多余的银两。这些多征的赋税就称为火耗。

    其实到底有没有损耗。也只有官府自己知道。这不过是一个多收钱的借口罢了。

    秦雷知道这个情况。却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除了时不时的敲打一番。并没有下死手整治。因为他知道按下葫芦浮起瓢。阻止了这个法子。那些天才的官员们。还会想出更多更绝的法子来贪污。与其到时候让百姓更加受罪。还不如默认这个还算有节制的贪污法子呢。

    于是乎皆大欢喜。朝廷该收的一分钱没少收。老百姓也不用听凭官员糊弄。贪也好。抢也好。说好了宰一刀就宰一刀。至少日子好过点。官员们也捞到了好处。日子过得还算不错。就这么着了吧。

    所以事实证明。你得给人留条活路。要是想干事儿。就更得让大家都满意了。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何况人呢?

    秦国虽有点小乱子。但相比起老冤家齐国来。那简直就是在天堂上了。

    自从那场大战之后。齐国便深陷百胜公神话破灭的泥沼之中。不可自拔。皇帝对赵无咎不再百依百顺、时不时有廉颇老矣的言论发出;贵族阶层悲观失望。整日在宴饮享乐中麻痹自己;百姓们则被赵无咎透支国力的后遗症压得民不聊生。每天都有相当数量的流民逃往秦国。从事秦人不愿做的苦力谋生。

    如果不是从天佑二年开始。秦国商人向齐国大量出售粮食。大大平抑了齐国的物价。又高价收购麝香、鹿茸、山羊皮、犀牛皮。给了齐国带来了大量的收入。不然非要出大乱子不可……-----------------分割------

    第二章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