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08章 地主家的私聊 (第2/3页)
怎么这样的子还要招引教匪来……” 穿侧耳倾听着街上的动静,这个时候,挑着果担进出的佃农脚下轻了许多——物伤其类其鸣也哀。昔早晚的玩伴与邻居,陡然间落到这个地步,厚道的大宋乡农感到心里不好受。 时穿陡然提高了嗓门,说:“阿弥陀佛教,应该说是一个最具叛逆精神的神秘宗教,他们的教义就是造反。这个宗教都是由最下层百姓组成,他们的组成成分决定了,其教徒只要稍有一点点权势,立刻喜欢显摆炫耀,作威作福的,唯恐别人没注意自己拥有了欺压别人的资格。 这个宗教喜欢哄骗教徒‘无私奉献’,而后由教中掌权者‘无偿享受’。他们喜欢发动叛乱,每次当他们‘起义’时,总能一下拿出大把的钱粮、兵器,以及有组织的、训练有素的士兵。事后人们总觉得,这些突然冒出来的士兵与钱粮的很诡异,但实际上凡事都有脉络可寻——我听说他们教中专门设有‘十方使者’这样的职位,这些人由教中派出去,拿着教徒奉献的钱财,出去经营教中产业的。 无数教徒捐献的财产,被他们涓滴汇集在一起,然后投资、经营、生产。这些经营所得,再由巡教使者专门汇集起来,购买成武器武装教徒,骋请专门人才训练士兵,以便随时随地准备造反——官府好面子,很多事不敢说明白,实际上方举人就是阿弥陀佛教中一位‘十方使者’…… 时穿说的内容已经超出了宋代人理解的范围。在这个时代,阿弥陀佛教创立不久,创立者方氏正处于造反筹备阶段,大多数人听到教义,以为这个宗教是来拯救他们的,并不知道这个宗教的目的是:打倒暴君,自己来做暴君。虽然陆游后来曾潜入这个宗教了解它的底细,并将其神秘的面纱揭开,但陆游此时还没有出生,更况且他奏折中的内容,也没有现代的时穿说的详尽。 不过崔小清并不知道这些差异,她,以及听到时穿的话,驻足旁听的佃户,都以为时穿受命攻击方氏,上面的官员多少透露了一些内,刚才他说的就是其中一部分内幕……国人总是喜欢谈论内幕的,佃农们此时忘了街上的喊叫,眼睛亮闪闪的一副,很狗腿的表。 这一刻听到的佃农已经自觉自愿的成为真相党党员。 崔小清只是出于女人常有的伤悲秋绪,感叹方家的衰落,但方家与赵家对她曾经的bī)迫,她并没有忘却,时穿揭示真相,其实跟她的刚才唠叹目的一致,都是想缓和气氛,不想让乡人的仇恨转移到时穿上。她叹了口气,继续说:“咱庄子上新来的流民,有多少都是被教徒害的背井离乡,如今你能用最快速度控制住叛乱,让方家没来的及呈现出兽,对崔庄的百姓已是莫大恩惠了——若是你手脚慢一点,作为叛乱发源地的崔庄,恐怕片瓦砾也剩不下,那个时候,村民恐怕不会可怜方氏的。” 时穿望了一眼驻足的佃农,大声笑了:“方氏有今天当然不怨我——阿弥陀佛教每次大叛乱之前,总要四处间腾着,发动无数小叛乱来引开官府主力……哼哼,这是很自然的,叛乱前这宗教以收拢人心为主要目的,平民百姓捐出去的那点小钱,怎够他们筹备造反?所以大叛乱前自然要发动大大小小的抢劫行动,将老百姓的钱财抢到自己手里,然后假装动乱被平息再那这笔钱去经营,等到筹够了钱,那就是大行动了。” 说到这儿,时穿挥挥手,让面农继续干活,而后继续说:“乱世就要来了,所以我们要把崔庄团练赶紧训练好,以迎接那个混乱的时代。” 佃农们一步一迟疑的迈开了步子,崔小清手指不觉用力,紧紧地握住了茶盅,小声问:“你是说方举人的事虽然晚了,但……动乱还没平息,他们,还在筹备更大的叛乱。” 时穿郑重点点头:“当然,之前那此小叛乱中,死的不过是教中的傻子,是背后的大头目抛出来吸引官军注意的,真正的头目还隐藏在深深的迷雾里。 未雨绸缪,咱们不能不早作准备……我建议把崔庄学堂再扩大一点,原先赵家大院我准备给蒙县尉,但蒙县尉不敢接受,怕自己拿了便宜,知县大人、通判大人都不满意。 好吧,既然蒙县尉不敢收,赵家大院闲着也是闲着,我准备另开一个男学堂,一部分教授四书五经,一部分招收流民中的幼童学武。咱也从娃娃培养,省得他们被异端学说洗了脑。 另外,崔庄的团练也要好好甄别,今后我若不在,你也要这支武装,咱们需要把它牢牢地握在手里,以防出现意外。” 时穿说的这种想法,是纯正的古代豪族思想。古代政权不下乡,乡中的统治全靠乡绅豪族依据乡规民约,帮助官府行使行政职能。而古代中国每两一百年一次改朝换代,也让乡里的地主老财时刻存在一种‘灾民意识’,对保护自己家族的安全警惕非常高,而这,也是许多家族得以传承下去的诀窍。 时穿先开口说还会有动乱,最终说要把崔庄团练捏在自己手心,这一点深深符合传统地主老财的心理,地主老财天生嗅觉灵敏,心中“灾民”的那根弦一直绷着,历朝历代,每当动乱快要来临的时候,朝堂上还歌舞升平,地主老财们已经开始悄悄修建坚固的坞堡,并集结佃户与家奴准备,在乱世自保。 崔小清也是地主家庭出来的,时穿想到捏紧地主武装,她自然想到了后续——修建坞堡:“呀……咱崔庄最后遭到了一股极凶悍的匪徒,自庄后发动的袭击,真要到了乱世,庄前庄后四通八达的,可不好。郎君,要不我们召集村中大户,商议一下修建庄墙……” 崔小清眼珠一转,脸上挂上了笑容:“经过方氏那件事,恐怕这海州城,无论城里乡下都知道郎君的恶名,崔庄谁还会在这时候违逆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