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59章 虎王重型坦克和巴尔干战争结束 (第1/4页)
b2喷气式战术轰炸机的起源要追溯至1935年,当时中华帝国空军委员会已得知德国和英国都开始发展让人生畏的喷气式轰炸机,尽管后来被证明是英德两国的战略性政治欺骗,但是中华帝国空军委员会当时还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向帝国航空工业界提出了招标,发展一系列全的喷气式轰炸机,总重从36吨级直至90吨级,大速度800公里每小时,作战半径1609公里,实用升限至少12000米等高性能指标。 这些飞机的引擎将选用北洋电气正在研发中的t1_80或t1_90。光华三十五年,亚洲航空回应帝**部的招标,提交了130的设计。130为传统的上单翼布局,平尾具有上反角,使用4具涡轮喷气式航空发动机,两具为一组并列放置在机翼中段的发动机舱中。 同年9月8日,亚洲航空获得帝国空军部的合约,发展3架基于130的验证机,型号xb1。还有3家公司也同时获得类似合同,分别是皇家航空公司xb2,太平洋航空公司的xb4和中原航空集团的xb3。 随着中华帝国拥有了强大的核武器,许多武器研发计划或被取消或被推迟,但帝国航空委员会深感发展喷气式战术轰炸机的重要性,因为欧美各国的防空能力在大幅度增强。现有的轰五战术轰炸机已经很难突破潜在敌国的防空了。 虽然xb1、xb2、xb3和xb4的合同并未波及,但在光华三十_八年,由于跟德国的关系不断紧张,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和苏联的合作令帝国政府深感战争迫近的压力,空军委员会给予喷气式战术轰炸机的研发高优先级。 为了尽获得型轰炸机,帝**方决定放弃四个项目之间的竞争,改为选择可以先投产的设计。到光华三十_八年中期,xb1和xb3接近完成,而xb2和xb4还至少需要两年时间。 在时间第一的方针下,帝国航空委员会决定立即对xb1和xb3进行比较后择一种投产。军方在对xb1和xb3对比后得出结论,皇家航空公司xb3预期性能低于xb1。而且其细小优雅的机身不足以容纳所有必要的雷达设备。另一方面xb1质朴的气动布局已有大量机型采用,没什么好担心的。 光华三十_八年底,帝国航空委员会宣布对xb1进行批量生产,并于光华三十九年一月二十日签署了b2的生产合同。b2是帝国空军授予的战术轰炸机代号。第一架xb1原型机于3月17日在北苑空军基地进行了首飞。这次飞行也成为中华帝国4发喷气式轰炸机的首次飞行。 中华帝国空军共生产了3架xb1样机,分工实施不同的试飞项目。在试飞展开前,一架xb1坠毁,两名来自北直隶的飞行员不幸罹难,这也是中华帝国空军几十年来试飞计中大的一次空难事件。帝国空军一度因为两名空军家属的起诉而陷入麻烦当中,终空军大臣刘翔还是说服了国会,使得喷气式轰炸机项目得以继续进行。 在接下来的密集的试飞工作中,有鉴于之前的空难事件。帝国空军委员会加强了试飞员的安全保障工作,使得剩余两架xb1平安进行了171次飞行。随后交付中华帝国空军。 帝国空军在6月30日接收了首架b2战术轰炸机,8月31日接收了第2架。两架b2轰炸机被首先配属给皇家禁卫军航空队。归帝国战略空军司令部直辖。 由于中华帝国在喷气式战术轰炸机上的研发尚属首次,因此b2战术轰炸机从研制那天开始,一直到其退役,包含了许多种升级改进型号,基本上每架b2都有或多或少的改动。 不过,一切改动都是基于基础型的b2,其翼展为27145米,长度为2298米,高度达到768米。基础型总重量为49963公斤,载弹9988公斤。带4540公斤弹药时作战半径为1622公里,转场航程为3930公里,实用升限为11452米,大速度为917公里小时,巡航速度为804公里。 b2轰炸机基础型采用采用梯形垂尾,随后后续又有了多种改进型,但整体上没有太大变化。其大的特点是平尾有很大的上反角以避开发动机的尾气。前三点式收放起落架,前起落架为双轮,翼下主起落架为大型单轮,向内收入到翼根部的轮舱中。4具北洋电气pd47涡轮喷气发动机,每两具为一组并列安装在机翼中段的发动机舱内,推力为2724公斤。机腹内有一弹仓,机组包括两名飞行员,一名投弹手兼领航员及一名尾部机抢手,分别置于机身前上方的纵列复座气泡式透明座舱罩、机鼻透明投弹舱,及尾部动力旋转炮塔内。 由于b2战术轰炸机的速度非常高,很容易突破敌人的防空火力网,仅需尾部防御火力向后射击,所以仅要求安装尾部机枪。机身前部3名乘员通过机鼻左侧的大舱门进入飞机,尾部机抢手在平尾下方的右侧机身拥有自己的舱门。b2的电系统包括轰炸导航雷达和火控系统、无线电通讯设备、紧急飞行控制设备等。机尾有两具50毫米的机炮,备弹2000发。能在两个弹舱能携带大12485公斤弹药或一枚重9988公斤的“满堂红”低空战略炸弹。 可以说,中华帝国将喷气引擎引进到战斗机飞行器上。彻底改变了人类在空中作战的形式。主要的冲击就是速度,因为早期的喷气引擎的效能足足比传统的轮转机上三倍。速度的提升当然广受驾驶员欢迎,不过此种变化的特性也花了很长一段时间被适应。以前帝国空军飞行员驾驶螺旋桨战斗机可以缓慢体验速度由低到高逐渐递增的状态,但现在速度一开始就达到了数百公里每小时。令帝国空军飞行员们有些不太习惯。同时,在演习当中,喷气式战斗机的空中缠斗变成困难的一种任务,因为开火的佳时机变得只在一瞬之间。 但不管有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中华帝国首次大批量开始量产喷气式战机并且大规模装备空军,替代现有的螺旋桨作战飞机,由此掀开了世界航空史上的时代,飞机由此进入到了第二代。中华帝国成为继续引领世界空军未来发展方向的国家。并且在二战爆发后得以迅速保住世界航空领域的霸权地位。 不过,跟传统的螺旋桨战机相比,喷气式战机虽然拥有极强的战斗性能,但这跟它们的造价也是成正比的。 此时。中华帝国的航空工业制造能力世界第一,像歼十那样的先进的螺旋桨战斗机成本已经降至54万龙币,而在国外,以德国航空工业的能力,用来制造歼十战斗机的成本也不会超过62万龙币。 由此可见。条约时代世界航空工业的发展可谓神速,从主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