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我独裁_第537章 苏联的崛起和美墨战争进入相持【二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37章 苏联的崛起和美墨战争进入相持【二更】 (第2/3页)

量关键技术和工业设备,为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

    此后几年时间,苏联通过各种渠道。从各先进国家获得了大量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设备。苏联虽然人均生活水平位居世界第20位,但是社会主义的最大好处就是被称之为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力量,可以集中所有人的力量做大事。因此,短短几年时间,苏联的发展就令世界瞩目。工业能力直追欧洲各国。

    当德国金融危机最终引爆世界经济危机时,苏联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前期。西方的经济危机。恰恰成了苏联大国崛起的良机。

    引进先进技术依然是苏联最迫切要做的事情,斯大林政fǔ为此省吃俭用将有限的资金大部分投资到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上面。

    1933年,苏联同西方专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已达170多个项目,涉及冶金、工业机械、金属加工、燃料动力、石油化工、jiāo通运输、农业机械、农业灌溉工程、汽车、轮船和飞机制造等多个重要经济部mén。总值为24亿卢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的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尤其是在钢铁、机械、燃料动力、化工、汽车、拖拉机、飞机、造船等新的工业部mén,许多是利用东西方的先进设备技术,甚至是在外国专家的直接帮助下建立的。据中华帝国经济发展总署在光华三十四年向国会提jiāo的白皮书中用了25页的巨大篇幅对苏联经济发展进行了评估报告。报告中指出:‘在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德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也大多是在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技术援助下建立的。‘而该报告最后提及了一点,中华帝国国内的不少工业巨头也间接参与了苏联的经济建设。因为他们受不了苏联人的钞票的yòuhuò。虽然他们没有将帝国的核心军事技术转让给苏联人,但是帝国民用科技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技术是直接可以拿来军用的。这份报告出台后,帝国人民检察院、商品出口管制委员会等单位旋即对国内一些参与苏联建设的企业进行立案调查,对其中25家大中型企业提起公诉,其中最大的一件案子是直隶农耕机械建设集团向苏联哈尔科夫拖拉机厂出售的3000套拖拉机底盘被控令苏联红军得到生产t24型坦克所需的先进底盘技术,同时被控履带制造技术也被苏联人得到,为此直隶农耕机械建设集团被处以1.2亿龙币的巨额罚款。从此,帝国国内的各大企业对苏联的秘密援助有所收敛,不过仍然有一些被金钱冲昏了头的企业偷偷mōmō的向苏联走sī设备和技术。当然。也有个别企业因被苏联间谍窃走技术而被帝国检察院公诉并进行处罚。

    苏联除了趁机大规模进口先进技术外,同样也大量进口机器设备。在世界经济危机期间,苏联成为世界市场上机器的最大买主。1933年,德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是卖给苏联。同样,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也是是销往苏联,到1934年这个数字达到90%,英国已经完全放弃意识形态的差异了。而1933年,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30%是销往苏联,1934年这个数字则上升到了50%。在苏联的进口总额中,1930年机器设备的进口占了30.1%,1933年则高达55.7%。整个世界经济危机期间,苏联从欧洲进口机器设备的资金总计卢布,另外中华帝国政fǔ也考虑到外贸大幅度降低的关系。允许不再管制商品范围内的物资出口给苏联。而中华帝国的工业制造能力全球最高,质量最好,因此也成为苏联最想获得的设备来源,期间中华帝国出口给苏联的机器设备总额也达到40亿卢布。

    当然,苏联也不是盲目进口。他们重视‘智力进口‘,弃其糟粕取其jīng华。世界经济危机中,出现了大量的失业技术人员,他们被招聘到苏联工作。1933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达1919人,技术人员10655人。分别比1928年增加了4倍多和20多倍。这并不单单是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还有一个原因是1930年以前,世界主要专家和技术人员最向往的是去中华帝国工作和生活,但是随着中华帝国本科教育的成功普及,中华帝国本土毕业的人才数量暴增。导致中华帝国政fǔ开始限制外来人才在国内就业,努力为本国人才提供工作岗位。这样一来。很多国家留不住的人才也没法去中华帝国,只好到苏联谋生了。当然,苏联也通过‘技术援助协定‘等渠道,派遣人员出国学习。1932~1934年,仅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派往国外学习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就达2000多人。

    不过,苏联的底子薄,耗费巨额资金购买技术、设备和引进人才已经让苏联财政吃不消了。在苏联的外籍人员吃香的喝辣的,苏联人自己只能省吃俭用,过得已经很清贫了,因此苏联政fǔ决定从国外获得贷款援助。

    这在1933年前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东西方大国都不愿贷款给苏联,即使贷款也附有苛刻的条件。但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大量的过剩资本,使得苏联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1933~1935年,苏联先后从德国、中华帝国、奥地利、英国、意大利、芬兰、、挪威、瑞典、丹麦、比利时、法国等十几个国家的sī人银行获得贷款,到1933年底,苏联获得的贷款总计已达44亿卢布。其中,中华帝国的sī人贷款进入苏联也高达10亿卢布。这主要是中华帝国政fǔ希望改善跟苏联的邻国关系,总不能闹得太僵。

    当然,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整体上还算不错,但也有不足之处。在世界经济危机,全球经济大萧条时期,苏联的一些经济政策也是有争议的。由于中华帝国对德国的经济制裁引发了世界xìng经济危机。这让苏联也发现。握有全球90%黄金储备的中华帝国,只要动动身骨就足以让一国经济崩溃,这让苏联长了心眼,他们加强对外汇和关税的管理,构建经济安全的‘防火墙‘,避免被中华帝国cào控了金融。在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一度允许有限的sī人外汇业务,1933年则实行了对外贸、外汇、关税在国家垄断下进行严格管制的制度,完全取缔外汇和有价证券jiāo易所的一切活动。这一临时xìng措施有利于防止金融危机向苏联本土扩散,但在国际经济危机结束后并没有放宽。使得这些稳定经济秩序的积极措施,最终转变为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

    另外,苏联鼓励外资以租让企业的形式在苏联存在。1933年,苏联颁布了废除租让制的法令。在大萧条期间。苏联利用外资的方式,逐渐由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为主,变为向国外借贷和有偿技术引进为主。但借外债需要支付利息,容易造成偿还压力。有偿技术引进的效果,往往不如开办合资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直接学习。苏联日益孤立于发达国家扩大相互投资的cháo流之外,长远来看阻碍了经济发展。

    还有的是,在国际市场上的初级产品价格暴跌,苏联却扩大出口。斯大林的判断是,下一次世界大战正在酝酿。因此。他要求全党全国人民必须努力在10~15年内基本完成工业化,为此不惜忍受暂时的艰苦生活。苏联为了加速工业化,不得不依靠农产品和原料出口来换取外汇,以支付机器设备等昂贵的进口费用。当时国际市场上的农产品和原料价格都暴跌,苏联却扩大出口,因此méng受巨大经济损失。特别可怕的是,苏联扩大农产品出口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