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85~486章 纳粹崛起之希特勒发迹 (第2/3页)
料不及的是,克伦威尔和罗斯福因祸得福,美国学生的“六七”运动救了他们,哈定政府认为克伦威尔的纳粹党是转移矛盾的最好办法,因此哈定单独约见了克伦威尔和罗斯福。双方达成了协议,克伦威尔承诺将在美国掀起大规模反犹太和**产国际行动,以转移国家矛盾。纳粹党不会有抗华和**行为,避免中华帝国再次打压纳粹党。作为回报。哈定使用特赦令,释放了克伦威尔和罗斯福,找了几个**的纳粹党成员当垫背给中华帝国一个交代。 克伦威尔和罗斯福蹲了几个月的监狱,深知中华帝国的强大影响力,二人研究后认为此时不应该得罪中华帝国。因此修改了党章,规定纳粹党不得**和从事抗华的任何动作。 克伦威尔任命罗斯福为纳粹党副总裁兼任宣传部长,迅速展开行动。民主党未能获得大选胜利,于是转而支持纳粹党。希望借助纳粹党的口号在下次大选中获胜。民主党意图通过罗斯福控制纳粹党,最终将纳粹党纳入民主党。而罗斯福也有他自己的目的。那就是借助纳粹党来发展自己的力量,甚至反过来吃掉民主党。 双方互有目的。罗斯福借助民主党的力量大力发展纳粹党,以他的口才和煽动能力,迅速在美国制造了多起大规模针对犹太人的行动,而美国五大财阀也暗中支持罗斯福的纳粹党去打击犹太人的领头羊罗斯柴尔德家族,他们最终的目的是将罗斯柴尔德家族赶出美国,彻底摆脱其控制实现独立。 就这样,罗斯福借助民主党的政治力量和五大财阀的资金力量做后盾,凭借他的口才迅速将纳粹党壮大,并且将纳粹党力量渗透到了美国陆上自卫队和海上自卫队当中,甚至为纳粹党组织了自己的革命卫队。 对于纳粹党从新在美国崛起,中华帝国方面表示相当的关注,但是哈定政府阳奉阴违,而中华帝国有鉴于美国的六七运动的爆发力而不敢轻易刺激美国人对华的仇视情绪,又没有借口处置纳粹党和罗斯福,于是让罗斯福和他的纳粹党不断的壮大起来。 就在美国纳粹党实力崛起的时候,罗斯福在监狱里的几个月写下的一书经美国舆论传播到了欧洲,并且得到了一个狂热的粉丝,他的名字叫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出生于1889年4月40日晚的布劳瑙边境小镇,是一个42岁的农妇和流浪磨工的私生子,阿道夫的母亲是阿道夫父亲的侄女。阿洛伊斯结婚时,已经49岁,新娘刚25岁,这是阿洛伊斯第三次结婚。此前他有过两次不幸的婚姻。阿道夫是他此次婚姻的第四个孩子。也可能是这种在世人看来极为奇特的身世来历和血缘关系,造就了希特勒的与众不同的气质和性格。 但希特勒命运坎坷,在德国被容克贵族们控制之下,艰难的活着。 1909年圣诞节前夕,穷愁潦倒的希特勒把自己的最后一些冬服悉数典当,失魂落魄地进入了一个流浪汉收容所。但不久,希特勒在一位朋友的鼓动下,搬进一个廉价的单身汉公寓,靠自己的本事挣钱糊口。他每天呆在房间里画他的明信片,由他的这位朋友去兜售,销路竟然十分理想。他还画一些大的水彩画让朋友去兜售,销售情况也不错。他就靠画这些画赚来的钱和还可继续领取的孤儿费,过上了吃住不愁的生活。但没过多久,这位一直热衷于政治的“画家”就把单身汉公寓里的阅览室变成了一个政治俱乐部。希特勒向那些聚在此处的房客中的“上流人士”和市民阶层中的失意者高谈阔论。他按其需要,热忱地维护一切他所赞同的社会口号和政治口号。激烈地抨击那些造成他失败的社会口号和政治口号,对自己周围纷乱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简单化的解释。在这期间,希特勒经常阅读大肆鼓吹极端国家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反犹主义的小册子。希特勒还注意观察奥地利各政党的活动,他特别注意阅读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报刊。分析该党领导人的演讲,总结经验,他在反复琢磨后,终于得出结论:政党必须与群众运动结合,必须掌握在群众中进行宣传的艺术,否则将一事无成。 就在此时,中华帝国打败了英帝国,一举成为世界第一海上强国。中华帝国的名字第一次打入希特勒的脑海里。很快。一个名叫李华的年轻人找上了希特勒,并给希特勒提供帮助。 这个名叫李华的华裔中华帝国人,是中华帝国中央情报局特派员,专门负责希特勒的人身安全和生活的。一开始希特勒并不知道李华的真正身份。只把他当救他危难当中的朋友。而李华也一头雾水,他怎么看希特勒都没有什么价值,但偏偏希特勒是中央情报局局长李国栋亲自指派的重要人物,据说这是皇帝陛下的谕旨。李华尽管不看好希特勒,但是他相信帝国皇帝王辰浩不会错。因此也就继续流了下来。 通过观察,李华终于发现了希特勒的才华。李华在他的日记里如是写道:“这是一个口才非常好,说话极具心灵穿透力的家伙,或许他将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 李华一直呆在希特勒身边。给他灌输中华帝国的思想,很快希特勒也变成了王辰浩的狂热崇拜粉丝。对中华帝国的强大充满了向往。 1910年,希特勒在李华的帮助下。考上了中华帝国皇家陆军指挥学院步兵科,在那里希特勒被特别批准进入了只有中华帝国籍学员才能够学到的步兵装甲战术科目,在那里希特勒第一次见识到了战车,并且学习到了中华帝国关于用装甲战车进行闪电战术的理论,并大受启发和鼓舞。 1912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希特勒奉召回国参战。在李华的安排下,希特勒提前结束了学业,以装甲步兵科优秀学员回到德意志帝国陆军第七步兵师担任中尉连长,并参加了第一次马恩河会战,战斗中负伤。伤愈后,正值德国从中华帝国进口了大批的战车,组建装甲部队之时,希特勒因为有中华帝国方面的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