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67~368章 橡胶战争【两更】 (第2/4页)
在这方面,段祺瑞自然是两眼mō黑,找不到那款步枪弹口径适合〖中〗国陆军。但王辰浩不一样,他太了解未来步枪发展方向了。 历史上的一战期间,各国陆军使用7.92等大威力步枪弹,这种子弹导致步枪重量大,后坐力太强,不容易控制精度,携带也过重。一战过后,各国陆军认为一战期间双方实际交战距离不超过500米,使用大威力步枪弹实在是浪费,因为士兵的rou眼根本看不清楚500米以外的目标,无法做到精确射击,基本上都是盲射,100发子弹能有1发命中就烧高香了。于是,一战后,各国开始使用6.5左右中威力的步枪弹。但是二战结束后,各国陆军又发现中威力弹也是浪费,因为打起仗来,士兵基本上很难静下心来瞄准射击,基本上是估mō着敌人的方向就开枪,而且双方真正的有效枪战距离实际上是在200米至50米之间。为此,二战后,欧美各国陆军再次降低了子弹威力,改为小威力近距离杀伤弹,即代表xìng的北约5.56毫米步枪弹。 王辰浩认为,既然他知道未来枪弹发展方向,因此有必要向这方面发展。但他也不敢太过jī进改革,万一一下子将步枪弹口径过度到小威力弹令帝国陆军非常不适应,造成战场失利就不好了。 因此,王辰浩决定循序渐进的改革,只要领先欧美陆军就可以了。 于是,在王辰浩的建议下,中华帝国第一款制式标准步枪弹6.5毫米中间威力弹,作为中华帝国陆军不同于欧美陆军的区别和特点,宣誓中华帝国特sè。 同时,王辰浩做出这种考虑也是符合当前帝国陆军发展速度的,因为勃朗宁、加兰德等一批枪械专家们已经设计出来的半自动步枪和轻型机枪,而这种自动火力正是帝国陆军所必须的装备。而作为自动火力,显然大威力步枪弹是不适合的,中威力步枪弹刚刚好。因此,王辰浩在这个时候要去帝国陆军采用中威力步枪弹,实际上也是为不久之后帝国陆军装备冲锋枪做准备。 当然,很多事情王辰浩都不会直接表明的,他希望作为皇帝要给部下神秘感和崇拜感,只有让帝国的文武官员们自己经过一番努力探索之后,才发现多年前帝国皇帝就已经指明了,那样他们会更加狂热的崇拜王辰浩的,更加有利于王辰浩的统治。 对于段祺瑞而言,他从来不去考虑王辰浩所说的到底是否正确,在他的眼里和心里,王辰浩说的话永远都是正确的,必须要执行。因此,段祺瑞争得王辰浩的意见后,回到陆军部立即下发了帝国标准制式步枪弹改为6.5×56毫米的命令,其他参选制式步枪弹的口径全部被取消。 由于6.5这个口径并不是没有国家使用,早在1894年时,瑞典还勉强称得上欧洲强国,作为强国标志,瑞典军方仿造成毛瑟型6.5×78毫米步枪弹。但很快瑞典的强国地位一落千丈,被欧美主要强国的制式步枪弹口径压制,从此默默无闻。 中华帝国掀起6.5毫米口径步枪弹,当然也不可以跟瑞典一样,需要有中华帝国的特sè。于是,中华帝国的6.5毫米步枪弹缩短为56毫米,并增大弹头弧形半径为50,2毫米,以改善弹形,增加弹头长度为23mm,以增加弹头质量系数及提高存速能力,减短线膛缠距,由原来的毛瑟弹的305毫米缩短为178mm,以提高飞行稳定xìng。 弹头为尖头、锥底、钢/铅心复合结构、铜被甲。弹壳为无凸缘式、瓶形。底火为伯丹式。装药为双基扁球药。 另外,中华帝国的强大钢铁产量使得钢芯弹头的造价显著降低,替代铜芯弹头已经成为可能。于是,中华帝国的制式6.5毫米步枪弹采用钢/铅心复合结构弹心,将0,8克硬钢心直接放入弹头壳内弧形部,柱状铅心放在后面。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加工、装配比钢心/铅套结构简单。弹头的钢心所在位置不嵌入膛线,可减轻对枪管的磨损。重心位置后移,赤道转动惯量减小,有利提高飞行稳定xìng。兼顾侵彻和杀伤的双重作用,命中目标时,由于钢心不易镦粗,且受铅心的惯xìng力作用而被加速,所以比m98式毛瑟的铅心弹头侵彻效果更好。 中华帝国的制式6.5毫米口径步枪弹,散布精度非常好,100m距离(r50米,r10米,300m距离r5为 因为使用钢芯,其穿甲xìng能非常高,在200米距离上,可穿透中华帝国上一代制式钢盔,在750米距离上,可击穿3,5毫米厚的钢板。 该口径子弹设计非常成功,成为中华帝国第一款国产自研发的制式步枪子弹,跟中华帝国此时此刻的大国强国地位相符合。 中华帝国的步枪制式口径改为6.5毫米后,这样一来,加兰德设计的m1半自动步枪除了改为弹容十发以外,还得缩小口径,改为使用6.5×55毫米。 子弹口径和长度的大幅度缩小,所带来的关键影响就是步枪的重量得以大幅度减轻。 改进后的m1步枪,采用导气式,回转闭锁式枪机,枪管长度降至610毫米,空枪重量只有3.2公斤,发射中华帝国制式6.5×55毫米步枪弹,弹仓容量10发,交错式压弹。子弹初速达到865米/秒,有效射程:750米,片状准星,觇孔式照门。 刺刀没有变化,依然使用早先的三棱刺刀,因为三棱刺刀已经成为中华帝国陆军区别于其他国家陆军的重要标志之一。 m1步枪经陆军测试后,最终通过了平原、山地、岛屿、丛林、沙漠等环境的综合测试,其可靠xìng高,射击精度高,易于分解和清洁,它被证明是一种可靠、耐用和有效的步枪。 于是,陆军部最终批准步枪换装以m1加兰德步枪为主,订购300万支该型步枪,其中中华帝国陆军第一军和皇家禁卫军率先得到装备,其他部队将在未来三到五年内陆续得到换装。 步枪是士兵的生命,能够得到先进的m1步枪,对于帝国陆军士兵们来说,这是一个福音。而第一军的士兵率先换装了m1式步枪,更是凸显其优越地位。 作为北洋兵器重工的首席枪械设计师,勃朗宁的m10式自动步枪落选,让一个新来的加兰德超过了,这让他非常的不爽。于是勃朗宁在他设计的m10式自动步枪基础上,吸取经验教训,经过完善设计后,改良成m10式轻机枪。 原先作为自动步枪,m10式重达9公斤,显然不可能被陆军青睐。但是作为轻机枪使用的话,这个重量就完全符合帝国陆军新改革大纲规定的升级班用轻机枪大纲的要求了。 m10式轻机枪原本的口径为0.30英寸,后改为6.5毫米口径,重量也降至6.8公斤。可实施半自动或全自动射击,射速大约为550发/分。由装于机匣下方的容量30发子弹可拆卸弹匣供弹。采用导气式原理,可选择半自动或全自动方式射击。 作为自动化的枪械,从m10式开始,气冷技术已经成熟,从此掀开中华帝国未来在冲锋枪领域的研制序幕。 m10坚固耐用,所有金属部件均经过蓝化工艺处理,该枪机匣用一整块钢加工而成,所以外观上显得粗壮结实,非往复式装弹拉柄位于机匣左侧。表尺为直立式。枪管长610毫米,枪管膛口安装圆柱形消焰器,可以很好的隐藏,极大的提高了机枪手的生存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