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猪鬃-战略物质 (第1/2页)
四川向来是生猪养殖大省,在幼时记得每家每户都养殖生猪,一般一户养殖3~6头,一些养殖专业户养殖7,8头也不算新鲜事。 记得幼时,每年年末,即使在贫穷的人家,也会杀一头猪过年。在平常,一般庆生、办红白喜事的时候,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杀猪办席。 记得小的时候,听周围一些老人评价妇女是否贤惠,最重要的指标就是猪养得肥不肥,壮不壮,出栏快不快。 在出外打工没有形成潮流之前,可以说生猪养殖是川民最可靠的经济来源,与生活保障。一般家庭在年中青黄不接的时候,送上两头壮猪,以做这年小孩上学开支,人情世故开支,以生产所用肥料开支。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八十年代初,川省生猪养殖比现在还要盛行,每村每对生猪存栏量比现在还要多得多。 在那时,广播上每天都播报希望饲料的广告,当时广告是以刘永好父亲的名义打的,广告台词现在好像是吹猪不吹牛,用了希望牌饲料,几个月就能让生猪出栏。 但是普通农家,很少用饲料喂猪,在农闲妇女一般上山打一点猪草,再结合米糠、猪草、红薯、红薯梗、玉米梗等东西,喂猪。 就是到现在,在我们老家,就像父亲等非常老实本分的农家老人,也是按照这种传统饲养方法喂猪。 现在,由于每家每户青壮多出外打工,在农村里面一般是三八六一部队,一般就是养几头猪自己吃而已,多余的叫杀猪匠来收而已。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在2010年,四川省(包含重庆)rou猪出栏头数8918万头,占全国41225万头的20%以上,rou猪存栏头数6726头,占全国36283万头的18%左右。 可以说生猪养殖是川民最重要的一项副业。而国外一些猪鬃,比如巴西等西方国家养殖的生猪,猪鬃质量太差,难以做成猪鬃刷。 猪鬃是指猪颈部和背脊/部生长的5厘米以上的刚毛。刚韧富有弹性,不易变形,耐潮湿,不受冷热影响,是工业和军需用刷的主要原料。是中国传统的出口物资,出口量占世界第一位。 在外行人看来,猪鬃不过是从猪身上拔下来做刷子的毛,很难将它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将它与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战争相联系。 在中国每年猪鬃的输出量中,美国一直占30%以上。二战中,美国需求更大,全美国有四五百家制刷厂,甚至每个州的监狱都有自己的制刷厂,制刷用的原料几乎都来自中国。 抗战初期,中国大陆沿海的港口相继沦陷敌手;内地对外的陆路交通,包括滇缅公路、滇越公路等也相继断绝,中国的猪鬃运不出去,造成全世界价格猛涨。中国的猪鬃成了紧俏的军用物资。美国市场也是“鬃荒”告急。1939年,美国政府传令美国驻华大使馆,向中国政府正式提出要求,把重庆出口的猪鬃全部运美,中国政府表示同意。但当时,苏联、美国、英国三国都急需中国猪鬃。为此,美、英、苏三国还在华盛顿成立机构,负责协商如何向中国取得猪鬃、如何分配。当时美国政府还曾派一位特使到重庆,表示猪鬃出口事关战争胜负,要求中国政府保证供应。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由于军需,美国政府把猪鬃连同鸭毛列入A类战略物资,与军火等同,并颁布“M51号猪鬃限制法令”,规定三英寸以上的长鬃,全部供应海陆空三军所需,严格限制民需消费。民间(主要是油漆业)只能使用混合毛刷(其中猪鬃用料限55%),制造混合毛刷也须经政府批准,发给证明。从此,美国制刷厂的产量就大大缩减,许多制刷厂甚至用旧刷和被油漆胶着的干刷加工后的猪鬃作原料。 美国为此让中国航空公司开辟了中印航线(也就是驼峰航线),可以使用美国飞机,把驻华美军的军需,从印度的加尔各答空运到昆明或宜宾,然后又利用回航的飞机运输猪鬃回国,猪鬃由陈纳德的第十四航空队(即飞虎队)负责运输。这条航线要飞越海拔一万五千多英尺的喜马拉雅驼峰,其高度要比当时飞机通常飞行的高一倍,而且往往会碰到狂暴的气流,使飞机破裂,常常有百分之四五的飞机会出毛病。美国几乎是不惜用航空员的生命来换取中国的猪鬃。 日本作为交战国的另一方,对猪鬃也是极力搜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