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三章 清河崔琰(一) (第1/2页)
许昌,大将军府。 堂上端坐一人,头戴进贤冠,身穿袍服,跪坐在厅堂上,一手轻拂胡须,双眼敏锐的看着堂下跪坐之人。此人便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相曹参之孙、太尉曹嵩之子——曹cao。 曹cao约摸四十一二岁,中等身材,宽肩厚背,前额很宽,上面有几道深刻的皱纹,粗粗的扫把眉下是一双三角眼,炯炯有神,明亮的双眸中射出两道敏锐的目光,给人阴冷的感觉。鼻直略扁,口阔唇薄,一口长须,浓密而稍成黄色。 “今所谋事败,袁本初想必已然知晓是何人所为,尔等有何良策?”声音虽然不大,但却给人一种别样的威严和压抑感。 众人听后都沉思不语,“尔等为何都不说话,仲德(程昱),此计乃汝谋划,事已至此,可有话说?” 下面左首第二人想了想施礼说道:“主公,此事仍有转机,张扬之子此行乃是前往徐州迎娶吕布之女,必然经青州过泰山而至徐州,一可命孝先(毛玠)、文则(于禁)设计擒之;二可命泰山臧霸擒之,使其以此明报效主公之志。” 程昱话音刚落,其左手边一名文士说道:“臣以为此计不可,前次伏击失败,袁绍、张扬必然已知晓此事背后为何人所为,前次伏击尚可杀之,若再次伏击便只可生擒以胁迫张扬,不可再嫁祸袁军,主公虽用兖、豫二州,有天子之利,但此时仍无法与袁绍抗衡,而此事一出,袁绍若与我军反目,便得不偿失。” “禀主公,臣也赞同文若(荀彧)之言,值此之际,我军当养精蓄锐,待明春之际,发兵南阳、徐州,以解许都之险。若要取河内,待中原平定,发兵便是。”说话的是堂下右首第三的一位武将。 说完,众人看向曹cao,曹cao仍然手拂长须,凝思了片刻,目光转向左首,看着跪在在左首第三位的一名面色苍白的文士说道:“奉孝(郭嘉)可有话说?” 郭嘉看了看众人,然后看向曹cao说道:“臣以为文若、仲德、伯宁(满宠)之言皆有理,文若、伯宁之言为阳,仲德之意为阴,微臣以为,不若阴阳并济,一则可依仲德之言,设计生擒,只是此事须得慎之,袁绍虽以攻掠幽州为主,但我军仍需袁绍粮草接济,不可反目,主公不若使文则至臧霸处,以泰山军为主,此计便是不成,亦可使徐州内部不稳。二则明春主公便要发兵南阳,此时更不可与袁绍交恶,可上奏天子,表袁绍为大司马,以安其心。” 曹cao听罢,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吾便是此意,可笑袁本初沮授、田丰,却不肯纳其言,否则许都危矣,此莫不是天助我也。” “主公英明。”众人施礼说道。 曹cao摆了摆手说道:“荀攸何在?” “臣在”左首第四位文士赶忙说道。 “命汝为泰山郡太守,毛玠为郡丞,于禁为校尉,此事便交予汝等,切记要在泰山境内动手,事成则罢,若不成,便早日返回济北,不可使袁绍、吕布察觉乃是我军所为。” “臣领命。” “夏侯惇、徐晃、曹洪听命。” “末将在。”右首站起三位武将起身施礼说道。 “即日起,汝等可速速整军,待开春之时,便发兵南阳、诛灭张绣。” “诺。” 深秋的寒风开始肆虐着大地,走在旷野里,寒风吹在脸上,虽不像冬日里那样如刀割一般难受,但吹在脸上也让人感到痛苦。 这是冀州平原,已经很靠近黄河了,平原上阻碍少,显得风力更大。张俊坐在车厢内裹着毛毯倒不觉得寒冷,只是那天张颌的一番讲解让张俊有所得,但具体道来又不是很清楚,所以张俊这几日赶路都窝在车上看书。 张俊曾读过《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等兵法,但自己并未接触过实战,是以无法以实战去检验兵书上所学内容,若要是提问的话张俊倒也能答出不少兵家名篇,但如果让自己领兵打仗,张俊很自然的想到了一个人——赵括。 其实所谓兵法是古人从无数战争中总结而出的经验,到了先秦、汉初之时形成了兵家学派,主要就是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当然,若要追溯渊源,则要追溯到春秋时期了,这其中如孙武、孙膑、吴起等都是名震一时的统帅。 兵家其实是对战略家和军事家的统称,它并没有以某种思想为指导而自成一派,而后人谓之九流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最初《太史公自序》中所言为六家,而班固所著《汉书。艺文志》中谓之十家,多了一个小说家,至《后汉书。张衡传》中引张衡奏疏:刘向父子,领校秘书,阅定九家。这就是后世所谓的九流,其实这九个学派也是对先秦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一个总括。 所谓‘兵无常形,水无常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战争思想,如孙膑领兵,喜以奇制胜,而白起领兵以军容、军纪、军势取胜,这要根据自己国家或者自己手中的兵力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