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二章 背信弃义 (第1/2页)
德宗一听李怀光让他的儿子来请罪,不由得心中大悦,说道:“宣李璀进殿。” 没想到李晟却突然起身说道:“陛下,臣以为李怀光此举必是看到朱泚灭亡、中原李希烈势颓,迫不得已才假意请罪,如果他是真心悔过,为何不是亲自束身归朝来负荆请罪,而是派儿子来替自己请罪呢?陛下此时万不可轻信李怀光的花言巧语。臣以为对待李怀光这样目无朝廷、恣意妄为的人,朝廷必须征讨,防止以后其它藩镇效仿。” 德宗心中不悦,但还是说道:“爱卿,李怀光前段时间虽擅自从咸阳撤兵占据河中,但朕看他与朱泚和李希烈不同,他并没有反叛,况且朔方军将士无罪,曾为朝廷立功无数,朕觉得还是应该给李怀光一个自辩的机会。爱卿也知道,如今春旱严重,旱情已经从关中蔓延到河北、中原地区,朝廷的钱粮不足,如果李怀光真心悔过效忠朝廷,那朝廷则无需与他兵戎相见,将会省下一大笔开销用于赈济百姓。” 李晟还想说什么,可突然看到对面的李泌微微摇了摇头,示意自己不要再说了,李晟虽然一时间并不明白李泌为何不让自己这么做,但是他知道李泌这么做肯定有自己的道理,只得心有不甘的退到一旁。 李璀进了麟德殿,行完三拜九叩的大礼,双手举着李怀光亲笔写的奏折说道:“陛下,臣父朔方节度使李怀光驻守咸阳期间,因jianian相卢杞擅权,朝廷粮饷接济不及时,朔方将士们因此而军心不稳,朔方大将石演玢和张名震意图乘机叛乱,他们不仅暗中勾结逆贼朱泚,还收买了神策将军李建威以作外援,臣父为保证朔方军不反,不得已才杀掉这三人并上奏折请求贬斥卢杞jianian党以安军心。但是陛下赏赐免死铁卷,臣父心中惶恐产生误解,手下将士们亦觉得陛下可能猜忌朔方军的忠心而人心惶惶,纷纷向臣父建议撤离咸阳到河中去自筹粮草。臣父当时权衡再三,觉得当时的朔方军几欲失控,但朔方军即便不能为朝廷出力攻打叛军,也不能与朝廷对立,万般无奈之下才决定将大军迁往河中。臣父认为自己所犯大罪有五,其一是居功自傲,自认为解了奉天之围立下大功就擅自妄言朝廷重臣;其二是不能明察秋毫,对手下将士的心态不稳疏于了解而造成军心不稳;其三是不知轻重缓急,擅离战场,耽误了朝廷收复长安的时间;其四是为了自身能掌控朔方军不叛不乱,擅自占据河东以讨将士欢心;其五是擅自征收河东百姓税赋以供军需。臣父所犯五项大罪虽各有原因,但身为朔方军统帅难辞其咎,臣父心中惶恐,自知罪不可恕,但臣父对陛下的忠心却不曾有变,为表诚意,特让臣李璀留在京城听后陛下调遣。” 众位大臣听了李怀光不疼不痒的给自己定了五项所谓大罪,这些明明是避重就轻的狡辩之词,纷纷摇头。 德宗内心虽然对李怀光避重就轻的把责任都推给下属心中不满,但是他心中却有另外一番盘算。因为德宗自从登基开始,就决定弃用前朝那些功高盖主的功臣,转而提拔一些对自己恭顺听话的将领,其中李怀光和李希烈就是自己亲自树立的样板。可谁想到这两个人实在不争气,一个公开造反称帝,另一个拥兵自重割据一方。此时割据在河东的李怀光既然主动上奏折请罪,也算还没让自己的脸面丢到家,何不趁此机会就坡下驴呢?再者说,李晟收复长安已经立下不世之功,如果再听他的话与李怀光撕破脸,粮饷开销都放在一边,必然还是由他带兵平定李怀光,那么将来平定朔方军以后,朔方军的军权自然而然要由李晟或由他推荐的将领掌控,如此一来,李晟要么直接要么间接的就会得到朔方军的控制权,以后就会形成一股功高盖主且无人可以制衡的庞大势力,那不就相当于汾阳王郭子仪重生了吗?想到这里,德宗示意俱文珍将李怀光的奏折呈上来。 俱文珍赶忙跑过去将李璀高举的奏折拿给了德宗,德宗接过来看了看,说道:“自河朔四镇之乱以来,天下刀兵四起,生灵涂炭已近四年,如今旱情严重,长安又刚刚收复,但中原百姓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朕心中急切希望让流离失所的黎民百姓过上承平的日子。既然李怀光认罪悔过,并愿意以子为质以表忠心,且朔方军又是我大唐的功勋之师,朕决定宽宥李怀光,众位爱卿以为如何?” 德宗这么一说,李晟无言以对,满大殿的文武百官还能说什么呢? 德宗看没有人反对,就说到:“既然众位爱卿认可朕的决定,那朕就让孔巢父任宣慰使,去河中安抚李怀光和朔方军将士们。” 李璀一听德宗竟然真的宽宥了自己的父亲,赶忙叩首谢恩道:“陛下宽仁,臣一定告诫家父不负陛下隆恩。” …… 就在李璀刚刚退下,鸿胪寺卿崔汉衡又起身奏报:“启禀陛下,昨日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派来的使者已经到达长安,臣暂时将他们安置在鸿胪寺内,据臣询问吐蕃使者此行目的,据使臣说,他们此行一来是恭贺我大唐击败逆贼朱泚收复长安,二来就是欲交割陛下当初借兵时所允诺的安西和北庭两座都护府所辖之地。” 崔汉衡的话刚一说完,满大殿的大臣们就炸了锅,尤以李晟和浑瑊二位的言辞最为激烈。 德宗听了二位功臣一番慷慨激昂的反对意见,心中十分不高兴,脸上闪过了一丝不易觉察的怒火,因为李晟和浑瑊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