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海上霸主_第131章 流民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31章 流民 (第1/2页)

    手下多了两万人,迎君港根本就容不下。所以,刘致远不得不将定海军的大本营扩大,另外,除了在澎湖设立据点之外,还将触角延伸到了舟山岛和崇明岛。这两大岛离大陆近,得海运之便利,是理想的驻军之地。

    现在朝廷内部党争渐入佳境,国本之争又如火如荼,谁还有工夫理会东南那些小岛被谁占据?刘致远审时度势,不但勾结沿海的走私商进行商品走私,还直接贩卖人口。

    当然,这种贩卖人口与后世那些黑奴贸易不同。刘致远只要一种人:十岁以下的孤儿。而台岛则广泛收容另一种人:流民。

    流民,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他们为了躲避赋税、徭役、地租的追呼敲扑,不得已离乡背井,成为流民。明初在个别地区已经出现流民。到正统以后,流民几乎遍布全国,其中山西、河北、山东、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湖南、湖北、浙江、福建等地最为严重。

    据何心隐所讲,此时大明朝失去土地的流民,总数大约有六百万人,占在籍人口的十分之一,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土地问题,这是让中华民族纠结了数千年的社会问题。中原的王朝更替每次都是这样:前期由于战乱刚刚统一,人少地多,可以休养生息,后期人多地少,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开始激化,农民起义频发,王朝灭亡后战乱不止,人口大减,旧的秩序被打破后,新的统治阶层上台,继续休养生息...

    人少地多,休养生息;人多地少,动乱不止;如此不断循环,王朝不断更替。只可惜,没有一个皇帝想过要打破这种循环,将帝国内部的矛盾转嫁到海外去。

    现在,刘致远在舟山崇明两岛上,设立了招垦局,大量收容前来投奔的流民。将这些流**到台岛之后,转交给开平女王进行安置。在这些流民之中,刘致远挑选出部分十岁以下的孤儿,充入定海军的教化营,抚养教育,以后就是栋梁之材。

    当然,光有招垦局还不够。刘致远还与黄家谈定:由黄家旗下的商铺牵头,将长江沿岸的流民收为雇工之后,再沿江运出海。这种行之有效的“猪仔”贸易,每个月可以拉来数千人。

    另外,两广一带的移民工作并没有因为田州百姓的大迁移而结束,在两广沿海一带,刘致远收卖了很多渔户,这些人充当“蛇头”,协助当地百姓偷渡到台岛。

    多管齐下,这整套结合拳打下来,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刘致远在朝廷的眼皮底下“偷”走了十多万人,而且以后还会越“偷”越多。

    澎湖列岛由数十座大小不一的岛屿组成,这些岛屿环绕而形成一个风平浪静的澎湖湾。自元朝起,中原政权就在澎湖设置澎湖巡检司,遥控台岛。明朝时期改为澎湖寨巡检司,后来由于倭寇为患,朝廷自顾不暇曾一度废置。

    现在,澎湖成了定海军的军港,新军就在澎湖湾内训练。由于军队扩充太快,刘致远一个人肯定训练不过来,所以,他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将原有的一千人升官,让他们带新军训练。

    当然,训练还是用以前那一套魔鬼训练法。刘致远宁愿让这些新兵蛋子忍受不住这种高强度的训练而自动退伍,也不希望他们因为训练不足而在战场上丢掉性命。

    这不,每天一大早,军港内就响起了嘹亮的军号声。近两万官兵,在晨曦的辉映下,开始了新一天的训练。在训练的时候,不分官兵,所有人都要完成相应的训练项目。不过,老兵们已经练就了一副钢筋铁骨,这点小训练对他们来说就像是毛毛细雨。新兵就惨了,他们在教官的催促下,每日都是跌爬滚打,被折磨得不成人形。

    更加可气的是,凡是没有完成训练任务的新兵,不但晚上要加训,还要忍受长官们的各种恶语相向。在定海军,强者为尊。那些老兵们一个个都是老油子了,骂起人来一个比一个难听。什么娘们、不是男人、卖**的等等,要多难听有多难听。

    另外,每七天就有一次军中大比武,谁都可以参加。按照定海军的老传统,打赢的赏银五钱,打输的打五军棍。新兵看长官不爽的,也可以指名挑战他们的长官。一对一打不过,还可以二对一,甚至五对一。

    那些老兵,一个个都是老油条,下手又狠又黑,打得那些新兵蛋子死疼死疼的,不过就是不得内伤。而且还嚣张得不行,一上场就扬言一挑五,一挑七。打赢之后,再次对那些光屁股挨板子的新兵恶语相向,搞得下面这些新兵蛋子即害怕,又恨得牙痒痒的,一个个都卯足了干劲训练,希望早一点把场子给找回来。

    “累死人了。”岑慧君冲进刘致远的书房,一个劲地喊累。

    “不就是带几百个小孩吗?能有多累?”刘致远没理会她,依旧埋头看书。

    “你是不知道,这些小孩一个个都是机灵鬼,脑子都不知道是怎么长的,那些乱七八糟的问题,我真的应付不过来。”

    “应付不过来就找能应付过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