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85章 炎黄定位法 (第2/3页)
时间,他咳嗽一声,整理好思绪继续说道:“我举的这两个例子,主要是为了证明我们所处的大地不是方的,而是一个大球。这个球很大,直径一万多里。由于我们的人数以前的视野有限,所以才会觉得它是平的。如果有人站得很高很高,高过天空的话,那他就能看到地球的全貌,他会发现,原来把地球缩小了就是一个圆圆的大西瓜。” “可是,如果大地真的是一个球,那么我们对面的那些东西不就会掉到天空中去吗?”岑慧君不解地问道。 “这个问题,以后再讲。现在,我只讲地球是一个球体这个事实。大家只有认清这个事实,才能合理地解释很多事情。” “阿远,你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我们:大地是个球。可是,它是不是球型的,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张静妤问道。 “关系很大,我说这么多,其实目的只有一个:为了航海不迷失方向。”刘致远向自己的爱妻睇去了一个赞许的眼神,她提出的这个问题正是他要重点讲述的。如果不是航海的需要,他才不费尽心机地讲这些呢。 这不,刘致远说了这么长时间,终于把这三个“学生”给说通了,现在只觉得嗓子有点发哑。他喝了点水润润嗓子,接着说道:“航海与路上旅行不同,虽然现在有指北针来分清东西南北,不过在茫茫的大海上,只凭指北针是不够的。因为有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的船究竟航行到了何处,这就无法找出目的地所在的方向,这等于是迷路了。” “在海上迷路,那可是很可怕的事情,连找人问路的机会都没有,只能盲目地向一个方向航行。如果方向错了,那更可怕,说不定几个月不见一块陆地,船上的人就算不饿死也得渴死了。” “先生,您的意思是说,有更好的办法来判断出自己的所在?”陈季立脑子很灵活,他已经听出自己的师父究竟想说什么。 “对,为师有更好的办法来判断战船航行到了何处。其实,这个办法与过洋牵星术相似,三保下西洋的时候就用过了。不过,为师要补充完善它。” “过洋牵星术是什么?”岑慧君不是海边长大的人,她对航海的知识知道甚少,现在不得不提问。 “小立,你博览群书,一定知道过洋牵星术,你给小君jiejie解释一下吧。”刘致远这个老师很懒的,能推给学生干的活,他会全部推掉。不过这样也是为了学生们好,互动式教学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过洋牵星术就是用牵星板测量出北辰星、织女星、布司星、水平星(船底星座α星)、北斗星、华盖星、灯笼骨星等星座的高度,进而计算出该处的所在。由于所要观测的星座太多,再加上牵星板cao作复杂,计算繁复,所以要有专门的阴阳生来负责观测。” “哦,这么麻烦啊。如果碰上了阴天,那还不是要像瞎子一样迷路?”岑慧君撇了撇嘴,很是不以为然是说道。 “是的,过洋牵星术很不实用,主要的原因不是观测的方法不对,而是没有配上一个精细的地球仪。那些阴阳生只能凭借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来将船队锁定在固有的航线上,如果舰队脱离的航线,就必须先回到固有的航线上,才能继续前进。这样的技术有很大的缺陷,我们定海军不打算用这种过洋牵星术。” “不用过洋牵星术,那我们用什么?” “我们用经线与纬线相交的方法来确定位置。” “经线?纬线?这又是什么东西?” “你们看,这个地球仪上画上的这些圈就是经线和纬线。”刘致远指着地球仪上纵横交错的银线,介绍道:“南北走向的是经线,东西走向的是纬线。” “这些线,能有什么用啊?真的能用它们来确定方位?”岑慧君看了半天,没看出这些线有什么特异之处,“这些线只是你自己画在这地球仪上的,地面上可没有这些线。” “等我慢慢跟你们介绍。”刘致远早有准备,拿出好为人师的派头,指着那条特地用金丝来做的纬线,说道:“这是炎道,也可以叫赤道。这条炎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在赤道上看,北斗星会在海平面上。所以,赤道也叫零度纬线。过了赤道,就进入南半球,南半球是看不到北极星的。” 刘致远又指着地球仪上一个端点,说道:“这就是北极,所有经线都相交于此。在北极点上,能看到北极星正在人的头顶,成垂直的九十度。所以,北极点又称为北纬九十度。” “在炎道与北极点之间,这些纬线也是根据北极星与海平面所成的角度来细分的。由于我做的这个地球仪并不是最详尽的,所以,有很多需要以后加以改进的地方。不过,用测量北极星的高度的方式来确定纬度,这个方法还是最实用的。” “用测量北极星高度的方法来确定纬度,这与过洋牵星术是一样的啊,先生刚才为什么说不用过洋牵星术?” “为师所用的,不叫过洋牵星术,而叫炎黄定位法。”刘致远指着一条黄色的经线,介绍道:“这条经线正好穿过我们的迎君港,为师把它命名叫黄线,也可以叫本初子午线,也就是零度经线。与纬线不同的是,经线要分为360度。以这条黄线为起点,我们可以将地球这个大西瓜切成很多块。为了方便记录,我们以黄线为起点,东边的命名为东经,西边的命名为西经。东西经都是从0度到180度。” “分这么细干什么?不累吗?”岑慧君听得有些不耐烦了,打了一个呵欠后懒洋洋地说道:“小远哥,你把这地球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