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零一回 机器展会 (第2/3页)
定是隐姓埋名,不用担心被人揭穿身份,李彦就领着朱由校参观起不同的机器,一边注意着李实的表现。 有点谨小慎微,小心翼翼地,知道恭维朱由校,李彦看了半天,对这个李实没有太好地印象,可也不知道他是否就是魏忠贤。 草草看了一圈。又带着朱由校到后院疯玩了一会,才趁着天色尚早,将朱由校与李实送回东宫,皇城的警戒,似乎也不是那么的严密。 这倒也并不奇怪,就在几年前。有个砍柴的拿着木棒闯进东宫,打了两个太监,要不是内侍来得及时,说不定连当时的太子朱常洛都给打了,这就是所谓的梃击案,由此可见,皇城的警戒实在是稀松平常。 回到机器厂,了解了一下展会上地情况,榨油机最受欢迎。第一天下来,就订出去十几套,木工车床也有人买了几套。而有八个锭子的手摇式纺车,则乏人问津。 “京城就那么多榨油坊,最多卖个几十套怕也是饱和了,”李彦苦笑着摇了摇头,没想到到头来卖得最好地反而是他之前最不看好地榨油机。 现在想一想,也能明白原因,榨油机的客户是那些榨油坊,对他们来说,花几十两银子购买一台更好地机器。可以从节省地人工、物料中赚回来,他们买得起,也有必要购置。 木工车床与纺车则不同,除了官营的工场,这个时代的木匠多数是个体经营,有些类似后世那种坐在街头,面前摆个牌子,上门掏下水道的,通常是等着有需要打制家具的人家募集做工。 对这些木匠来说。要花几十两银子去购买木工车床,基本不太可能,他们缺乏相应的经济实力。 之所以还能卖出几套木工车床,还是那几个喜欢弄家具的富人,估摸着想弄一套回去,自己过过瘾。 与之相比,纺织在北方本来就不多,人们习惯了使用南方的棉布,便是河间、真定一带有零星的纺织业。那也是以家庭纺织为主。虽然新式纺车地价格相对更便宜些,却也不是这些家庭愿意承担的。 “看来。只能自己来做这木工作坊和纺织厂了,”李彦笑着说道,转头看了看石柱子等人:“你们有什么意见?也说说看!” “欲先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是纺车与车床一般高效、易于cao作,那么木作坊与纺织厂,便能做得比别人更好,可以一试,”石柱子道。 李小为嘻嘻笑道:“柱子说得对,咱们有这样的好东西在手上,还怕赚不到钱?只不过,除了这些机器,木作坊要做什么?家具吗?还是朝廷地要的车子?” “朝廷在辽东虽然要军械,包括木轮车,通常会征召工匠而不是采买,”石柱子摇了摇头,对于朝廷的做法,作为主编撰的他清楚得很。 “士绅富户置办家具,通常是募木匠打制,或者去家具店订制,若是要做家具,咱们还得开个这样的店,”包有才补充说道。 李彦点了点头,这个时代的官府信用一塌糊涂,很容易吃亏,在没有强力后台的情况,李彦也不愿与官府打交道。 只不过除了官方的订单,这个时代似乎缺少规模化的市场,好在就算要在木作坊实行规模化生产,也还需要时间,可以先开一家家具店试试。 “还有纺车,若是咱们能纺出大量地棉纱,这些棉纱要卖给谁?北方织布的可不多,难道要运到江南去?”李小为又提出另外一个问题。 “这倒确实是个问题,”李彦看了李小为一眼,没想到这家伙平常嬉皮笑脸的,关键时刻还真有想法。 这个时代的运输成本挺高,若是从山东运来棉花,纺出棉纱后再运往南方,那纺车的技术优势带来的成本优势便会丧失,并不划算。 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将织布一起办了! “这样吧,如今京城作坊的木工也就十几位,其中一部分全力制造榨油机,留下几位与我一起来做织布机,等做出了织布机,咱们就可以将纺纱、织布都做起来,”李彦道。 虽然说这个开始并不算太顺利,不过十几台榨油机与几套木工车床的售出,还是带来了一笔银子,可以保障作坊进行小规模的扩大,包括招募更多地人手。 李彦坐在案几后面,手上一份最新的。与的折页不同,是线装本,虽说是“报”,更像是期刊,它的发行周期也是一月一册。 凭借东林书院的强大号召力,的发行量也有几千份。不过眼下已经落在后面。 李彦手上的这期改了名字,改成了“东林学报”,据说其他几个书院也都办了所谓地“学报”,譬如、、。 李彦很乐于看到这种热闹的景象,只不过手上这份让他有些失望,这根本就是一册学术杂志,几乎与时政无关。 在地创刊号上,李彦看到了作为东林书院以及地“院规”、“报规”,其中有“九损”。有一条便是“或评有司短长、或议乡间曲直、或诉自己不平,浮也”。还有“或谈暧昧不明及琐屑不雅、怪诞不经之事,妄也”。可以说有了这两条,东林书院与竟然是旗帜鲜明地提出不得“评有司短长”、“议乡间曲直”、谈怪诞之事。 亏得李彦将东林引为同道,没想到在做的一些事情,都是东林反对地。 而上地内容,几乎都是一些学术的东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