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 (第2/2页)
取得了击沉敌艇3艘,重创3艘,毙伤敌448人的伟大战果。这就是抗登陆作战中最好的时机“背水击”。 这一仗可以说是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军队取得的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僧格林沁靠虎气与智谋打赢了这一仗,一朝文武深受鼓舞,以为洗雪国耻的日子即将来到,下定决心不再遵守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不过,这种虎气很快就不灵了。 初战的侥幸取胜,迷障了构建在农耕社会上的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原有的夜郎自大的思维又一次发作了,出现了“大礼仪”之争。也就是英法谈判代表要到北京见咸丰帝,大清国坚持必须向皇帝行跪拜礼。这种礼仪是中国式的,英法代表拒绝也并不过分。然而,经过一次小仗胜利的大清国上下,却底气十足起来,坚持不跪拜,就谈判破裂。僧格林沁甚至直接将人家的39人谈判使节给扣留,痛骂一顿人家根本听不懂的话,送进了刑部大狱。他要让不懂规矩的洋人尝尝大清天牢的滋味。当时,僧格林沁骂一句,侍卫亲兵就重重敲一次英方代表巴夏礼的脑袋以示强调;另一个代表洛基干脆被清兵抓着头发和胡须在僧格林沁的马肚子下和中国大地零距离接触。在押运途中,这些洋鬼子身上的金纽扣、金笔、怀表之类的危险品也被清兵们管制没收。事后僧王的搭档载垣就扣留洋人使节一事上奏折说:“该夷巴夏礼能善用兵,各夷均听其指使,现已就擒,该夷兵心必乱,乘此剿办,谅可必cao胜算。” 这种脾气如果用于自己人,倒也罢了。但用在外交场合,肯定要招来麻烦。僧格林沁对英法使节这一通待遇,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遭到更大的报复。1860年,英法联军向北京进犯。咸丰帝下令与入侵者决战。僧格林沁的防地在北京通州张家湾至八里桥一线,大约有23000人的兵力,其中骑兵部队有三分之一。
9月18日中午,联军向张家湾阵地发起攻击。僧格林沁调派马队抄袭敌人。然而,战马遭遇敌军炮火后,回头奔驰,马步兵乱作一团,纷纷溃退。僧格林沁率部退守八里桥,驻守通州的绿营兵也随撤。八里桥位于北京城东20余里,是由通州入京的咽喉之地。僧格林沁十分清楚八里桥的防守对京师意味着什么。 僧格林沁率部撤退到八里桥后,利用八里桥周围的灌木丛林,临时构筑了战壕和土垒,并作出如下战斗部署:马队首先出击,尔后由胜保部迎击南路联军,瑞麟部迎击东路联军,僧格林沁部迎击西路联军。所有步兵均隐蔽在灌木林中和战壕里,待机杀敌;马队则向联军的宽大正面实施反冲锋。 9月21日上午,英法联军分东、西、南三路对八里桥守军发起攻击。僧格林沁命令蒙古骑兵奋勇冲杀,用长矛、马刀和弓箭等冷兵器对抗敌人猛烈的炮火。一部分骑兵一度冲到敌军指挥部附近,与敌人短兵相接,英勇杀敌,毙伤敌军千余人。随后,由于南路法军第2旅用猛烈的炮火袭击八里桥,清军遭到重大伤亡。但守军与法军在桥边进行rou搏战。僧格林沁亲临前线,指挥蒙古马队穿插于敌人的南路与西路之间,试图分割敌军阵势。但由于南路胜保部败退,僧格林沁的计划未能实现。清军最终失败。 骑兵是战争的骄子,这是个历史的概念。但当长弓或射击武器问世后,骑兵战术就遇到了克星。因为长弓手或步枪手可以轻易地打击面积远远大于步兵的骑兵,将骑兵射落马下。僧格林沁的骑兵面对的就是已经近代化了的西方军队,自然不是他们的对手。尽管僧格林沁的骑兵非常英勇。当时,西方记者记载了这次作战的片断:“八里桥之役,中国军队以少有之勇敢迎头痛击联军。他们顶住了使他惨遭伤亡的强压火力,一步不退,勇敢坚持,全体就地阵亡。” “桥口站着一个身材极为高大的鞑靼人,他看起来像是总司令的旗手。他手执一面写有黑字的大黄旗,并且把这面旗帜不时指向所有的方向。此乃僧王之旗,所有官长的眼睛都注视着它,因为它正向全体中国军队下达着命令……子弹、炮弹在他的周围呼呼作响,飞啸而过,而他却依然镇静不动。”最终“霰弹把他击倒在地,于是大旗也向一旁倒去,随着它的旗杆而去的是一只紧紧抓住它的痉挛的手……” 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不只是勇气,还必须有实力。而实力强的战胜实力弱的,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僧格林沁骑兵的失败不仅是蒙古骑兵称雄天下的结束,而且宣告了建立在冷兵器基础之上的大清国旧军队走到了尽头。 八里桥作战之后不久,咸丰携皇太子、两宫皇后、肃顺等大臣从圆明园启銮到热河作“木兰秋狩”,逃跑了。把一个烂摊子交给了他的六弟恭亲王奕欣。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10月,签订了《北京条约》。 1865年5月18日,僧格林沁率11000余兵力追击东路捻军赖文光、张崇禹部,追至山东曹洲菏泽县高楼寨,陷入捻军伏击圈,清军全军覆没,曾格林沁被杀,终年55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