箬筠传_第八十四章文字狱之殇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四章文字狱之殇 (第2/2页)

皇上是深谙的,尤其是乾隆三十九年,朝廷在全国范围内加大了监查**的力度,有关一案,皇上是有所耳闻的。

    卷宗有记载,当时揭发王锡侯的人,名唤王泷南,与王锡侯是同乡,言说这部书是逆书。知县接到举报以后,立即上报知府,最后经由江西巡抚海成的研究,认为这部书属于“不法”,还达不到“大逆”的程度,遂将有关书籍及自己的意见一并上呈给了太上皇,求最终的裁决。

    没想到太上皇看了海成移交上来的材料之后,龙颜大怒,原来他一页一页的翻,看到的第十页的时候,发现了书中开列了清朝皇帝的名字,立即将这个案子定为“大逆”,命令海成将王锡侯押解来京,执行死刑。

    皇上翻阅卷宗间,董诰已经行至养心殿内。

    “老臣参见皇上。”董诰作揖道。

    “董大人起身。”皇上语气平缓,然后将手中的卷宗拾起,“董大人可还记得卷宗说言一事。”说着将卷宗递给了董诰。

    董诰刚刚接过卷宗,只瞥了一眼,花白的眉毛随即便抖动了几下,心中迟疑着,有些话不知当不当讲。

    皇上见董诰迟迟不语,便又道:“董大人长期在刑部任职,不知对当年王锡侯这个案子是怎么个看法?”

    “若就事论事这个案子明摆着是个冤案!”董诰没有了刚刚的迟疑,可谓是脱口而出。

    这也是董诰性格使然,最不爱藏着掖着,尤其还是一直触动他心绪的冤案。

    “为什么?”

    董诰抚了抚胡须,道:“这个案子有两个关健点,第一个关健点,什么叫“大逆”?咱们里边记载的明明白白,专指三个情节,毁皇家宗庙,毁皇家山陵,毁皇家宫殿,可见王锡侯没有行这三样。”

    “那第二关键点呢?”

    “第二个关健点,王锡侯的本为释文字典,书中开列大清祖宗的名讳,主观动机还是传授避讳的方法和原则,从客观结果上来说,说他触犯圣讳也行,但是老臣在刑部这么多年,以往对民间触犯圣讳追究不到“大逆”的程度,对官员触犯圣讳追究的严也达不到判凌迟的程度,所以王锡侯这个所谓的“大逆”是给比附上去的,就是说他这个行为在里面没有对应的条文来处理,硬给他安一个条文来制裁他,明显量刑过重。其实,太上皇心知肚明。”

    “这样看来这个案子判成“大逆”是另有用意了?”皇上微微有些惊讶,不知皇阿玛的用意到底何在呢?!。

    此时,又听董诰道:“皇上圣明。”顿了顿,又故弄玄虚道:“皇上能猜出来,江西巡抚海成最终是什么下场吗?”

    “那至少得革职。”皇上谨慎道。

    “不是,当年太上皇追究海成失查的责任,先是交部议处,然后是革职,最后逮捕下狱,判了斩监候。行刑当日太上皇开恩,免了死刑,最终发配去往了新疆。”

    “为什么?”皇上心里如压着巨石般沉重。

    “皇上您想一想,若是不把王锡侯判成“大逆”?能把海成判为斩监候吗?”董诰终究是把话题扯到了海成身上,随即补充道:“当年海成上奏时建议革去王锡侯“举人”头衔,太上皇认为刑罚太轻,有替罪人说好话之嫌,便下令一并处斩。而江西布政使周克开、按察史冯廷丞也因为看过一书,未指出悖逆之处,遭到革职处分。”。

    “为什么一定要把海成判得这么重呢?”

    “其实重办海成也不是目的。从乾隆三十九年开始,朝廷下令在全国监查**,但是各级官员阳奉阴违,积极性不高,两年过去了仍然没有什么进展,太上皇心急火燎,所以抓了海成的典型。”董诰动颜道。

    听了董诰这么一席话,皇上一下子明白了。

    原来绕了这么大圈子,搞得王锡侯家破人亡,搞的海成政治命运彻底终结,敢情是为了杀鸡儆猴,以此来警告各级官员把监查**的这个工作给做好,做深入。

    待董诰退下,皇上查阅了历年来的文字狱。

    一案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在皇上所看到的卷宗中,还有比这更加荒唐的文字狱,许多无辜的文人在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和牵强附会的文字狱中,葬送了生命。

    皇上翻阅几页便再也看不下去,一直摇头叹息,心情非常沉重。

    从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来,文化**是封建政治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到了清朝年间,各代君主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更是不遗余力地推行文字狱。

    皇上想到这里,犹觉残忍,却又知祖先们与太上皇皆是为了稳固大清的江山,也只好尽数收起心中翻滚浮动的情绪。

    注释:

    字贯:字典。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