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魔蛟灭水患除根 庆升平大禹功成 (第2/2页)
,使河水东流;到下游后,又疏通多道河流;使入渤海。帝禹治好了黄河、淮河,又去治理长江。那里万山耸立,他根据地形地势逐个疏通河道,一路上挥斧升凿峡谷,排除积水,洪水和积涝最终得以回归河槽,流入大海。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制服了洪水。龙族为感谢道言,在导引水路时也出了大力,几条神龙引着大禹一路向东,穿山越岭,终使得百川入海。 大禹为了治水,离家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节衣少食,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榉。左手拿准绳,右手握规矩进行测量,制定了“沟洫通川”、“九川通海”的方针。一年四季不停地奔忙,可谓“劳身焦思”,正是这种恒心和毅力,振奋人心,这才战胜了洪水。在为了全面了解水情和地势的同量,大禹还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开通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人皇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朝政教。这些措施因地制宜,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万方朝宗于天子的局面。 十三年后的一日,蒲阪广场之中,人山人海,群情激动,洪荒水患终于平息,人类的生存环境终于有了保证。 虞舜与大禹领头,无数族人祭祀敬谢天地,三界神通之士都在注目观望。“呜呼!何人族之多难也!二十八年,灾患不断。妖物横行,洪水肆虐,死妇孺而戕百姓。每思至此,其意难平;伤哉族人,痛哉我心!奈何!奈何!幸圣师顾眷,驰于九天之上,奔于九洋之中,灭魔蛟于四海。天仙云中,助开龙门,引百川归海。如此,我族幸哉!人族虽微,但求无畏也!今作文告天地,感谢天地当有好生之德,人族圣师护佑之恩,永不敢忘!”万千人族同时祷念,天道有感,七彩功德之光从天而降,分别去了三界各处,恩赐众人。虞舜识人有功,人皇之尊,获得一份,凭此功德,成就了神仙之体;大禹功高,独得六分,也成功德之仙。逍遥山众人,凭着铲灭魔蛟之力,获得了二分之多,道言得大部分,其余为众水族弟子平分,修为大涨。龙族因祸得福,得到半分;阐截两教,平分了最后半分。元始天尊一番算计,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别的圣人的干扰,终是看得不甚明白,事倍功半,最后竟然与截教平分秋色,让他如何能咽下这口气。
由于禹治水成功,在这次隆重的祭祀仪式上,虞舜还将一块黑色的玉圭赐给大禹,以表彰他的功绩,并向天地万民宣告成功和天下大治。不久,又封大禹为伯,以夏为其封国,禹在天下的威望达到顶点,万民称颂。虞舜对他也是大为赞赏,说:“禹啊禹!你是我的胳膊、大腿、耳朵和眼睛。我想为民造福,你辅佐我、谏明我、帮助我。你以自己的真诚、德行和榜样,使国中清正无邪。”虞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将禹推荐给上天,把人皇位禅让给禹,自己飘然而去,隐居在了虞山之中。在众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人皇之位,以安邑为都城,国号夏。 当了天子的禹更加勤奋地为万民谋利,诚恳地招揽士人,广泛地听取民众的意见。有一次,他出门看见一个罪人,竟下车问候并哭了起来。随从说:“罪人干了坏事,你何必可怜他!”帝禹说:“尧舜的时候,人们都和尧舜同心同德。现在我当天子,人心却各不相同,我怎能不痛心?”仪狄造了些酒,帝禹喝了以后感到味道很醇美,就给仪狄下命令,要他停止造酒,说:“后代一定会有因为酒而亡国的。” 有感于尧舜让位的品德,禹继帝位后就推举皋陶当继承人,并让他全权处理政务。在皋陶不幸逝世以后又推举伯益为继承人,负责政务,大禹在位十五年后,隐于君山,再不出世。他的继任人伯益虽然品德高尚,但却没有心机,比不过禹的儿子启更有手段,最终被启逼得让位,此乃后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