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见716涅槃_第四十一章、第五节 达尔文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一章、第五节 达尔文说 (第2/5页)

族竞争。如上所述,这个强壮的种族我认为当然是黑色的。但是在这黑肤的种族内,变异的倾向依然存在,于是有肤色更黑的人种的产生。肤色愈黑,就愈能适应当地的气候,结果肤色最为黑的人种,在其发生地,即使不是独一的,也会成为最繁盛的种族。”

    喇嘛王:“适应者生存吗!”

    纪蒲泰:“所以达尔文说:‘我感谢美国的罗莱先生,他通过白莱斯先生,唤起我注意到威尔斯的著作中有上述的一段。’也就是偌尔曼所说的一段,我所说的是达尔文的意见。”

    喇嘛王:“那达尔文学习了不少东西,才能提高自己。”

    纪蒲泰:“是的。我们二人所说的,大部分是达尔文所说的,以下我也不用再解释。”

    喇嘛王:“好哇,请继续说下去,也好让我知道达尔文的原意。”

    纪蒲泰:“他说:‘后来曾任曼彻斯特区教长的赫倍托牧师,在1822年出版的《园艺学会记录》第4卷内,及1837年发表的《石蒜科研究》一文(19339页)中声称:‘园艺的实验,已无可反驳地证明了植物学上的种,不过是比较高级和比较稳定的变种而已。’接着达尔文又说:‘他把这个观点引申到动物界。他相信每一属内的单独种都是在,原来可塑性很大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这些创造出来的种,主要是再经杂交,同时亦因变异,而产生我们现在所有的许多物种。’。”

    喇嘛王:“这话值得一听。因为,我们在这些领域都是白纸一张,也从来没有多想。”

    喇嘛首相:“在这些科学领域,我们都是门外汉,还得向他们学习,才能了解事物的真谛。”

    喇嘛众臣:“我们也是这个意思。多听听也怪有趣。”

    偌尔曼:“我来告诉你,这里面的意义。1826年,葛兰特教授,在他的一篇著名的论文《淡水海绵》(第14卷,第283页)的结尾一段内,明确地申说了他的信念,说物种是由别的物种传下来的,并且能因变异而改进。”

    喇嘛众臣:“这就是你的依据?”

    偌尔曼:“是的。这项意见,在他1834年发表的第55次讲演录内(载于《医学周刊》)亦同样谈及。还有别的学者也持有同样的观点。”

    喇嘛近臣:“他们持何观点?也好让我记录在案。”

    偌尔曼:“我说的不一定齐全,但也能基本反映出他的的观点。1831年,马修先生在他所著《造船木材及植树》一文中,对于物种起源问题所持的观点,和华莱斯先生与本书作者在《林奈学会杂志》所发表的,以及本书所将要申说的恰好相同。”

    外交大臣:“你光说书名,我们也不懂。重要的是,你得讲一讲里面的内容?”

    纪蒲泰:“这个我来补充。正如你们所问的问题。遗憾的是,马修先生的观点极其简略,而又散见一篇与本题题旨很不相同的著作的附记之中。所以有些问题说的还很不清,直到1860年,马修先生本人在《园艺家时报》重新提出之后,才引起人们的注意。”

    喇嘛王:“那证明他说的还是很有道理。”

    纪蒲泰:“所以,达尔文说,马修先生的观点,和我的观点之间的不同是无关紧要的。他似乎认为地球上的居住物,曾经陆续地几尽灭绝和重行充实;他还以为没有‘先前生物的模型和胚芽’,也可能产生新类型。”

    喇嘛王:“那马修的观点是否能风行,得到认同,深入人们的心中?”

    纪蒲泰:“达尔文为此又说,关于他的理论,作者也许有误解的地方。他似乎很重视生活条件的直接影响,无论如何,他已清楚地看到自然选择原理的整个力量。”

    喇嘛王:“是啊,搞科学的人都很能畅想,一切研究的起因都来自想象,只有这样,人才能干出点名堂。”

    偌尔曼:“因此,著名地质学家及自然学家冯布赫,在《加那利群岛自然地理志》这一优秀著作内,很明确地表示,变种可以渐变为恒久的种,而在变成之后,就不能再杂交。”

    喇嘛众臣:“这种深奥的东西,我们就更不知道。但其他学者是怎样看待这问题的呢?”

    偌尔曼:“达尔文根据文献资料说,拉菲奈斯克在他1836年出版的《北美洲新植物志》一书,第6页上曾说:‘一切物种,可能都曾经过变种的时期;而许多变种,也很可能因渐渐地获得固定和特有的性壮,而成为物种。’。”

    喇嘛王:“也许有这种可能。”

    偌尔曼:“但在第18页上,他却加了一句话:‘属的原型或祖先是例外。’。”

    喇嘛王:“这也许可以作为正反两面教材,供人们研究应用。”

    纪蒲泰:“这种事情一直在往下进行。因此,1843至1844年间,哈德曼教授对于物种的发展和变异理论,就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很好地作了介绍,他个人似乎是倾向于变异的一方面的。此文发表于美国《波士顿博物学杂志》(第4卷,第468页)。”

    喇嘛王:“看样子,美国人干了不少有益于科学的事。为人类传播知识出了力!”

    纪蒲泰:“是的,这有不少例子。有时候,美国还是站在世界科学的前沿。所以说,美国人民对世人还是友好的,他是一个尊重科学的国家。再说,1844年,《创造的遗迹》一书的出版。在第10此增订版(1853年)里面,此书无名氏作者下面的一段话:‘经过了详细考虑之后,我们的意见是生物界的各系列,从最简单的和最原始的达到最高极的和最近代的程序,都是在上帝的意旨下,受着两种冲动支配的结果——第一种是生物类型被赋予的一种冲动,在一定的时期,用生殖的方法,经历各级体制,由最低等的达到了最高等的双子叶植物和脊椎动物,使生物前进;此种级次并不多,而且往往有着有机体性壮间断的征候,这些,在决定亲缘关系的时候,我们发觉它们形成了实际的困难。第二是和生命力有关的一种冲动。这种冲动,在许多世代的过程中,能遵循环境的影响,如食物、居所、气候等等,而使构造发生变化,这就是‘自然神学家’的所谓‘适应’。”

    喇嘛王:“这种观点,在达尔文看来,是否能成?”

    纪蒲泰:“因此,达尔文阐述了不同的意见,反驳了他的这种观点。”

    喇嘛王:“那说说看?”

    纪蒲泰:“那我就用达尔文的原话讲:‘这位作者显然相信生物体制的进展是突然的,跳跃式的,但亦相信因环境所生的影响却是渐进的。他根据一般的理由,大力主张物种并不是不变的产物。但是很难明了他所设想的两种冲动,如何在科学意义上去阐明自然界许多神妙的互相适应的现象。”

    喇嘛王:“那达尔文有怎样讲,才能不负众望?”

    纪蒲泰:“他举例说:‘例如啄木鸟曾经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