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七章、第三节 两幅画作 (第3/7页)
可能是发生再某次乡村的欢宴中,人们围坐在桌前。但不知道什么激发了他的灵感,使他在同一纸上迅速画下了吃圣餐的基督,这一令人心酸的场景。” 喇嘛王:“啊,原来还有这么一说!” 偌尔曼:“正是这重笔记录了那重要的一刻,十五年以后,这个场景终于在壁画《最后的晚餐》中开花结果。” 喇嘛王:“好啊,好啊。十五年的修炼,终成正果!这个创造过程真是太有意思了,往下说?” 纪蒲泰:“现在,温莎皇家图书馆,还藏有列奥纳多创作的著名系列头像,其中多数用红粉笔画成:犹大、彼得、大雅各、圣菲利普。” 喇嘛王:“这些头象,是他创作的想象。” 偌尔曼:“福斯特笔记本中,有一些简短的评论,对这些习作进行了补充,说明人物形象的原型。其中一个著名的片断中,达·芬奇列出了一些门徒,听到基督宣布后的各种反应。” 喇嘛众臣:“啊,我们更想听听。” 纪蒲泰:“评论中讲:‘一个正喝酒的门徒把酒杯放回原位,把头扭向说话人。一个扭动手指的人,转向他的同伴,表情十分严肃,展开双臂,露出掌心,肩膀上耸,碰到了他的耳朵,惊讶地张大嘴巴……一个人转过身,手里拿了一把刀子,碰倒了桌子上的玻璃杯……一个人身体前倾望着说话者,双手遮住了自己的眼睛。’评论场景讲得十分详细,而且还道出了每个人的动作表情。” 喇嘛王:“啊,原来竟是这样的场景!精彩,精彩绝伦!展现了各种人物的神态,惟妙惟肖。” 扎布:“画得真好!我似乎看到了那场景,令人震惊!” 喇嘛首相:“那后来呢,这幅画怎样画?” 偌尔曼:“接着画呀。但是,其中一些人物描写在《最后的晚餐》的画面上得到体现,另外有些人的动作也发生了改变。这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动作,也体现了作者在创作《最后的晚餐》时的崭新理念。” 外交大臣:“那作者是否由此将画稿定稿画完?” 偌尔曼:“那能!这是个漫长的创造过程。从画面上看,在整体上,达芬奇摒弃了从中世纪流传下来的构图传统,即信徒们沿着桌子呆板地坐成一条直线。因为那样的画面一点也不生动,而且还毫无心理活动的表情。” 喇嘛王:“那作者是否沿用了中世纪的传统画法?” 偌尔曼:“那能啊!达·芬奇不愧为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大画家。他在《最后的晚餐》中,打破传统的构图模式,用餐者的线条被打断了,呈现出的是波浪壮的一群人。” 喇嘛王:“他画的画面一定很神!而且也符合特殊场景的气氛?” 纪蒲泰:“作者将画面重新调整,门徒们被分成四组,每组三个信徒,聚集成群的这些信徒,突然处在了一个紧要关头。” 喇嘛王:“他这样处理画面,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 纪蒲泰:“是啊,作者内心深处有他自己创作的意旨,他要用最准确的手法来画画。这戏剧性的一刻要震撼人心,抓住观者,它既不是圣餐仪式,也不是确认犹大的身份,而是众人在听到耶稣宣布消息时,每个在场者极度震惊的反应——‘只有你们面前我才能肯定地说,你们中间有人将要背叛我。’。画面中那特殊时刻,耶稣说。” 喇嘛王:“后人怎样评论?” 偌尔曼:“有众多的评论者。卢卡·帕乔利是最早对《最后的晚餐》评论者之一。他对这有点作出过绝佳的诠释:在众门徒听到那个声音说出‘有人背叛了我’的时候,我们很难想象,他们当时的表情专注到什么程度。通过行为和手势,门徒们似乎在互相对话,一个人跟另一个人说,而那个人又跟旁边的另一个讲,都显得惊讶不已。就这样,我们的列奥纳多用他那巧夺天工之手,创造了这戏剧性的一刻。这就是评论者精准的述说。” 喇嘛王:“那个评论者为什么会说的如此准确?” 纪蒲泰:“评论者之所以能评论的如此精彩,并且那段描述也非常有意思,那是因为帕乔利那时与作者交往甚密,因此,这段评论很有可能反映了作者本人的观点。即‘专注’和‘惊愕’的程度,众人把焦点聚集在耶稣身上,以及门徒之间发生的联系。所以,这幅画就这样形成了:人物并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交错在一起,还口中念念有词:‘不是我,是另一个人。” 喇嘛王:“啊,那些门徒都在竭力表白自己,与叛徒没有关系?所以,这幅画作是一幅惊天动地的神作!作者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的如此细腻准确,可叛徒作者是怎样处理的?” 偌尔曼:“作者除了整体构图,犹大的形象体现了他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崭新理念。” 喇嘛众臣:“那个叛徒一定在众门徒之间,只是他还未露面?” 偌尔曼:“作者只所以那样安排座次,是有他内心所要表现的意义。因为犹大是《最后的晚餐》中的反面人物,但是在为这幅画而作的侧面像习作中,犹大是一个比魔鬼还要丑陋的人。” 扎布:“想要出卖耶稣的人,当然要比魔鬼更凶恶。” 偌尔曼:“也不能这么说。” 喇嘛众臣:“为什么?” 偌尔曼:“因为作者充分考虑到耶稣赴难救世的圣洁之心,虽然犹大是个叛徒,但在耶稣平日的教诲之下,他虽做出了陷害主的恶事,此刻也表现出某种懊悔和憎恨的意味,这就使这幅侧面像带有某种悲剧色彩,或确切地说带有基督教的仁爱之意。这就是作者最深刻揭示人物和基督教的广泛意义。” 喇嘛王:“啊,作者真是神来之笔!这幅画有意义,有意义!这是耶稣的教诲,苦海无边,回它是岸,看样子,佛教和基督教似乎有着相同的意义。” 纪蒲泰:“至于作者画的《最后的晚餐》中,犹大的脸,贾姆巴蒂斯塔·吉拉尔迪·辛蒂欧写的《罗马史论》中,有关于列奥纳多的讲话记录。” 喇嘛众臣:“那记录里都记下什么话?” 纪蒲泰:“记录下这样的讲话:‘最后只剩下犹大的头部没有画。众所周知,犹大是一个大叛徒,因此应该用一张能够表现他全部的邪恶品质的脸来描画他......有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我每天早晨和晚上都去波戈托大街,所有最卑鄙无耻的人都住在那里,他们中大多数都道德败坏。我去那里是希望看到一张适合表现这个邪恶的人的脸。不过直到今天,我还没有找到……如果我发现找不到,我将不得不借用这位神父,这位修道院院长的脸。’这就是达·芬奇内心真实的想法。” 喇嘛王:“啊,这位画家也真用心良苦呀!可这位神父是修道院院长吗?画家为什么要借用这位院长的脸,难到这里面有某种过节吗?非要画家将那张脸借吗?” 偌尔曼:“事情是这样的。这段文字的神父,或修道院院长,就是圣玛利亚感恩教堂修道院院长。” 喇嘛王:“修道院院长的脸安在犹大的头上,这看起来是否有些荒唐?画家当时是真的这么想?” 偌尔曼:“这其中另有原因。在瓦萨里讲述的故事中,这位修道院院长总是催促列奥纳多‘尽快完成这项工作’,并向卢多维科抱怨列奥纳多如何拖延时间。不管这个故事是否属实,这段文字近似于列奥纳多本人观点的真实记录。” 扎布:“要我说,正是这位修道院院长,在公爵面前垫了画家的黑砖,说他拖延时间,才让他心里烦得不舒坦,所以,达·芬奇才借这张邪恶的脸,往犹大头上安!” 喇嘛众臣:“啊!扎布一语道破天机,事情原本就是这样的。” 众人都啧啧称奇,扎布的话语使他们服气。 喇嘛王:“既然大家都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