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见716涅槃_第十四章、第三节 盛情款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四章、第三节 盛情款待 (第5/5页)


    偌尔曼:“照你所说,她倒是个美丽武威的女神,不同于其它女神?还有什么神吗?”

    扎布:“你听我说。也不是我啰嗦,这神还有许多。再如:著名的扎什伦布寺有个叫乔乌青嘎瓦的保护神,它头戴五佛金冠,胸挂白银明镜,身披白袍铠甲。此神原是西南罗刹的第一道铁门守护者。因相貌堂堂,威武雄壮,正直坦率,一世**喇嘛在兴建扎什伦布寺时,请它担任该寺的土地保护神。”

    偌尔曼:“一世**喇嘛?那是什么时候的事?”

    扎布:“看样子,你对西藏的历史还是很陌生啊?”

    偌尔曼:“那当然,那当然。在您面前,我怎敢胡乱坦言,对于西藏的了解,在您跟前,我只不过是个初入此道的小学生,什么都不懂啊?”

    扎布:“在藏人面前,只要谦虚,多学多问,慢慢就会懂的。可不,扎什伦布寺后山上有它的玉字。”

    纪蒲泰:“我们从许多藏族神话中可以看出,自古以来,在传统观念中,‘白’不仅同美好,纯洁,光明,善良,真诚等观念紧密相连同时也是跟山神的法力紧密相连的。”

    林森:“确实是这样的。不然,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美好传说?”

    扎布:“每个传说都深入藏人的心窝。”

    偌尔曼:“大叔还有什么可说?我已听迷了。”

    扎布:“我们藏族对山神的敬仰,可通你们外族大不一样。”

    偌尔曼:“为什么?不都是信仰吗?”

    扎布:“我们的信仰,虽然产生于远古的自然崇拜,但是,到了现在,藏区的牧人仍然对山神有发自内心的惶惑。”

    纪蒲泰:“别的不说,我曾见过,有几个牧民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或是遇到险峻的峭壁,他们都提心吊胆,不敢咳嗽,不敢吹口哨,不敢甩鞭子,不敢高声喧哗,更不敢让石块滚入峡谷,惟恐稍有不甚会招来狂风骤雨,或山体滑坡之祸。”

    偌尔曼:“这事儿,好象我们也经过?”

    林森:“你的记性不错。”

    偌尔曼:“这事儿,还能忘记哦?”

    扎布:“这事儿,你们既经过,又见过。那我也就不说了。”

    偌尔曼:“此事儿正说的热闹,岂能轻易结束了?”

    扎布:“更有严重的,如果有人在山谷里吐唾沫,便是对山神的不恭不敬,必定会身染重病。”

    偌尔曼:“你说是,此人日后必然会重病缠身?”

    扎布:“那可不是。还有人因此在山间小路擤鼻涕而歪了脖子。”

    偌尔曼:“这事可真稀奇,是不是都是真的?”

    扎布:“信不信,可不由你。有人因在山崖小便而招致下身不适痛苦不堪。据说,这都是神灵降下的惩罚。”

    纪蒲泰:“我总结出了以下认识,供大家参考。”

    林森:“你说出来,然我们参考参考?”

    偌尔曼:“你不说出来,我们怎知道?”

    扎布:“你们青年人,发表发表意见也好。省得日后忘记了。”

    纪蒲泰:“这下子可热闹了。好,我汇报。在青藏高原,有许多气势非凡的山麓被奉为神山。它们是藏区的守护神。在部落时代,每个部落,或每个寺院,都有属于自己的神山,它保护着部落,护佑人畜兴旺。它理所当然地接受人们的祭祀。”

    扎布;“你说的有道理。不管山多高,谷多深,路多远,崖多险,牧人都要不畏艰险,按期到山上煨桑,才能如愿一场。”

    偌尔曼:“那煨桑是个啥样?”

    扎布:“你没见过?在山顶上垒有玛尼堆?并挂着横七竖八的彩旗经幡?”

    偌尔曼:“看见,看见过,可不知啥用意?”

    扎布:“云崖四面来风,经幡随风摆动,发出急促的噼啪声,既有雄伟壮观之势,又给人之骇然恐怖之感。”

    偌尔曼:“那就是煨桑,玛尼堆,经幡之感?”

    扎布:‘随你怎样想吧。在牧人心目中,岩石是山的骨骼,土地是山的肌肤,森林和草地是山的毛发。因而在山上禁止大柴,挖土,也禁止牧人的牲畜登山偷食神草。违反禁忌要受到严厉的处罚。“

    偌尔曼:“啊。这就是藏区的特殊禁忌?这就是神管的土地?人是没有自由的。”他感慨一番,吁了一口气。“下人是奴隶?”

    纪蒲泰:“西藏目前还是农奴制。”

    林森:“解放他们,我们这些知识分子,还是没法子?”

    偌尔曼:“这还要他们的觉醒,觉悟,靠神还能解除罪孽?”

    纪蒲泰:“唤醒他们,还需要时日。”

    扎布:“只有靠神,不能靠人。神山是供人朝拜的地方。”

    纪蒲泰:“他们崇敬,朝拜神山。”

    扎布:“人们说:有的神山绕山转一圈,可清除一生罪孽。转十圈可在五百次生死轮回中,免遭坠入地狱之苦,转百圈即可于今生今世成佛。如在转山中死去,则是一中造化。”

    偌尔曼:“死是造化,那是为啥?”

    扎布:“为的是生死轮回,来世修福,不再受苦。故而转绕神山的朝圣者络绎不绝。”

    偌尔曼:“这种信仰,不知是他们虔诚,还是我糊涂。总之,转这么多圈,我一定晕乎。那朝圣者都是哪里人?”

    扎布:“大部分都是牧人,他们三三两两结伴,背负行囊,披一身风尘,从遥远的地方来到神山座落之处绕山扣拜。”

    偌尔曼:“怎么个朝拜法?”

    扎布:“他们双手高举过头,再缓缓收回于胸前,然后全身向前扑倒,伸直双臂,前额触地,起身后前进一大步再拜。”说着,他做了一个示范动作:“一进入巴颜喀拉山区,我也要朝拜神山。只是现在为你们当向导,不便耽搁时间。这事儿,对我来说,是罪不可免。”

    偌尔曼:“为了我们,你把罪承担,这让我们好心酸。那怎样个绕山法?”

    扎布:“这种五体投地,一步一叩顶礼膜拜,绕山一周要几十天。”

    偌尔曼:“那可真不简单?扣头绕山几十天,就没有遭到不好的天气吗?”

    扎布:“那当然。不论是烈日下,风雨中,朝山的人们从不停步。他们眯着深陷的双目,坚韧地蠕动在山道上。渴了喝口泉水,饿了吃口糌粑。有的朝圣者额头磕出了血,手掌虽垫有木板,但仍磨出了茧。但他们仍艰苦跋涉,毫不迟疑地用自己的血rou之躯,去丈量神山的周长。”

    纪蒲泰:“这些人心真诚,令人感动。”

    林森:“那他们到底是啥心情,能让他们这样动情,身体力行?”

    扎布:“许多朝山人说:他们在转山途中,在冰山裂口处,非常幸运地听到了钟磬和鸣,并说这是来自穹苍的吉祥如意去。”

    偌尔曼:“他们的精神世界可真了不的。”

    纪蒲泰:“真可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林森:“真可谓心诚则灵。”

    扎布:“那我们还是继续前行。”

    偌尔曼:“这样的旅程,我别提多欢喜啦。”

    林森:“那就边走,边说以后能考察的好风景。”

    剩下的年轻人,脸发出甜柔单纯的微笑,眼泪却隐藏在心里,心里盼望着好消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