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难忘的岁月_第三部 我的四连弟兄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部 我的四连弟兄 (第1/2页)

    第70章新兵连生活

    1972年11月中旬,佳木斯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雪都没膝深。这一年沈阳军区64军在合江地区招走了六百多新兵。

    一列装满新兵的列车,飞驰在白雪皑皑的东北大地上。

    梁山穿着草绿色棉军装,头上戴着一顶很短的剪绒帽子,坐在车厢里。车厢里一百多名新兵都十分兴奋,有的跟一个栋的人在唠嗑,有的在跟别的栋的人在唠嗑,一会听带兵的领导宣布注意事项和纪律,一会有人领着大家唱歌。列车沿着哈佳线往西南,从京哈线再往西南,到沈阳转身往东南上了沈丹线,到了本溪小市64军的军部,车上的新兵开始一会就下去一批,到了一个叫四台子的小站,梁山他们下车了,在站台上点名后,梁山他们来到站外,看见有一排带帆布车棚的军车,他们上了车,车走了不到二十分钟就到了团部,在团部俱乐部前面的广场上,新兵们都坐在自己的背包上静静的等着分兵。一会儿,集合的哨音响了。一个干部站在上俱乐部门前的台阶上,给大家做了简短的讲话,告诉大家,他们来到了64军192师炮兵团,一营是榴弹炮营,二营是加农炮营,三营是迫击炮营。接着又有一个干部宣布新兵分配名单。新兵被分到三个营加上团直,一共四拨。梁山被分到二营,他们又重新上车,把他们拉到已经倒出来的6连。新兵一下车就有不少老兵在迎接他们。分到二营110人,被分成9个班,梁山被分到新兵连6班,他们开始了一个月的新兵集训。5班和6班在一个宿舍,6班班长是吉林通化的70年兵,叫孙长顺。高高的个子,稍微有点驼背,说话的声音很粗,还有点沙哑。6班有12个新兵,除了梁山外还有一个佳木斯郊区的,萝北县和兵团的有四个,黑龙江兵一共6个,剩下的6个都是河北保定和博野。床铺是大通铺,底下是一条火龙,上边是木板搭的。梁山按个头排在第二,前边是河北博野的兵,叫布洪山。排在第三的是萝北来的上海知青周春生。下午全连开大会,宣布了一些注意事项,学习了部队的纪律条例。又告诉大家部队对外番号是8175部队80分队新兵连。吃饭在大食堂,晚饭是高粱米和少量大米在一块做的二米饭,白菜粉条炖猪rou。梁山的胃本来就不好,可能是吃的太快,加上高粱米有点硬,他的胃有点不舒服,可他没吱声。晚饭后是班务会,会议由班长主持,首先是大家相互介绍,12个新兵加上班长,大家一一的做了自我介绍。班务会很快结束了。

    梁山他们来到是辽南的凤凰山的山沟里,气候和黑龙江比简直是两重天,小溪里流着从山上淌下来的山泉水,树叶青苔都是绿的。早上起床号一响,新兵们连忙起床,穿好衣服就往外跑,要集合出早cao。cao场上乱哄哄的,有的还没穿棉袄,有的找不着自己的班,有的没戴帽子又跑回去拿,梁山毕竟在兵团武装连队呆过,他第一个跑到cao场,找到班长,在他面前站好等着班里其他新兵。第一天出cao没有其他科目,只是跑步。二营的三个连队都在山旁边,6连在小溪的东边,5连在小溪的西边,4连在另外一条小溪旁。营部在6连的南边。队伍在6连的cao场跑了两圈后,就出了cao场往4连方向跑,在4连的大cao场跑了一圈又往回跑。道都是沙土路,山上地下到处是石头,跑起来很费力,加上回去是上坡,又加上天气的关系,大家都跑出汗了。解散后有的在屋里整内务,有的去小溪边洗漱。梁山在兵团搞过内务,他很快就叠好了被,脱了棉袄和秋衣,穿着背心,拿着脸盆就出去了,班长见他穿着背心要出去,连忙喊住他,“梁山,大冬天的你穿背心出去不行,别感冒了。”梁山说:“班长,没事。这天多暖和呀,没事。”说着他端着脸盆就上小溪边了。山上下来的水有点凉,但是还是比黑龙江这时候外边的水温度高。这些黑龙江兵根本不怕。梁山洗漱完毕回来,班长问他:“冷不冷?”梁山说:“不冷。这里还是零上呢,我们家那都零下二十多度了。这里的天气太暖和了。”吃过早饭是全连上大课,学习条令条例,下午前两个小时讨论,后两个小时学习整理内务。通过叠被这一件事就看出一个人的动手能力,有的人很快就找到了要领,把被叠得有模有样,有的人怎么弄也整不明白,被叠得总像个棉花包。因为是新被,里边的棉花还很松软,所以很不容易成型。部队的被子,那是要叠得有棱有角,像豆腐块似的。梁山在兵团武装连的时候,在5班就得天天叠被整理内务,所以他知道怎么整,凡是兵团来的都有点基础,就是从农村来的兵,从来没这么叠过被,可把他们整迷糊了。

    队列训练最枯燥,也最没意思。立正、稍息,齐步、正步、跑步,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还有分解动作,一动一动的来更是难受。练完队列又练敬礼。练得大伙腰疼腿酸的。晚上十点新兵们睡的正香,一阵急促的哨音把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