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科举考试科目 (第2/2页)
在朱升和刘明远身边的百官武将看来,刘明远此时年轻,身体经历充沛,并且政务处理的非常好,绝对不是一个沉溺酒色之徒,况且他们认为男人三妻四妾也是正常的。 刘明远也没有多打扰朱升,将自己对科举的想法告诉老师之后,并且得到了认可,刘明远就急忙回到了行省处理政务,刘明远的辛勤也是行省出了名的,从来不休息,不然怀远军治下也绝对不会这般繁盛。 之后的三天,关于怀远军治下第一次科举考试的文书也正是公布了,科举考试也正是有了定论。 其中科举取士的科目还是刘明远制定的五科:进士、明经、明算、明法、明字五科。 进士取士则是以四书五经为范本,其中四书为,,,,五经为、、、、,出题范围不超过四书五经。 至于备受程朱理学推崇的朱熹的没有明确说明,只是在公告中说明以四书五经为主,至于其它关于四书五经的集注之类的书籍,则是可以作为考生的参考。 至于这些的解释,程朱理学的考生虽然心中有些失落,但是也算满意,他们知道虽然没有明确作为考试范本,但是也没有说不可以采用里面的观点,而且程朱理学的学子们都是以来解释学习四书的。 进士科考试试题则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则是以对四书五经记忆的考察,也就是经文填空,这个时代也叫贴经,第二部分则是考察对经文的理解,挑选出来一句经文,进行解读,第三部分则是考察诗文,按照要求作诗,第四部分则是考察策论,给出一个观点,然后进行解读,阐述观点。
这也是最传统的考试,对于很多学子来说都是非常熟悉了,尤其是第一部分考察经文的记忆,基本上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个时代的学子那个不是熟读四书五经的。 第二部分对于经文的理解,也是没有什么难度,只是不同学派可能理解不同,但是这里不会出现太大的争议,因为考察的都是一些大家理解认同的经文。 诗文也没有问题,完全就是个人才学的考察,最大的难点,也是分数最高的就是最后一部分的策论,这才是关键,也是各学派差异最大的地方。 至于明经考试,则是纯粹考察经文的科目,考试以、为主,还有、,这两经称为大经。、、,这三经称为中经。、、、,这四经称为小经。 明经考试则是分为通晓二经者,三经者,还有五经者,通二经者则是需要通晓大经一部,小经一部,或者是两部中经。通三经者,则是通晓大、中、小经各一部。至于五经者,则是大、小经偕通。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考试,选着的不同,成绩自然也不同,二经自然是没有三经高,但是如果三经考试成绩不理想,也不一定有二经考生好,这都是相对而言,至于五经之人,则是非常少,也算是大贤了。 明经考试的试题无论是二经,还是三经或者五经,都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贴经,也就是填空,考察学子对经文的记忆,第二部分则是经文理解,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相对于进士考试,明经算是简单很多,于是历史上也出现了“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也就是三十岁考上明经的都算老的,五十岁考上进士的都算年轻的。 所以很多人不重视明经,到了宋仁宗时期,甚至废除了明经科,但是刘明远还是将他恢复了,毕竟明经也算是对进士的一个补充,对于很多才学不出众的考生来说,也算一个不错的选择。 明算和明法,还有明字历来都不受重视,但是刘明远也全部恢复了,并且在他心中非常看好明算和明法这两个科目。 明法考试的范围为,也就是怀远军新法,考试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填空,考察对法令的记忆。第二部分则是列举一些具体案件,然后学子进行分析,根据的法令进行处理判决。最后一部分则是策论,给出一个宽泛的题目,学子通过论述,围绕阐述观点,并且结合当下实际,如何更好地处理这样的问题。 明算则是以考察为主,考试也主要是计算和解题为主。 明字,也称为明书,是以、为主,同时刘明远加入了考察书画的科目,准备选拔书画人才。 刘明远清楚在这个没有照相机的时代,书画就是最重要的图像传播手段了,所以他准备大力发展书画方面的人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