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沛公刘邦 (第1/1页)
刘邦等人认真分析形势,认为现在刚刚起义,实力还跟弱小,当务之急是迅速打开局面,站稳脚跟。义军在丰邑设立指挥部,攻下胡陵、方与(沛县西北)。秦朝泗川监(官名)率军攻打丰邑,被义军打退。刘邦命令部将雍齿镇守丰邑,自己带着余部到薛县(山东滕州),寻找秦朝泗州郡守(官名)决战,义军打了个大胜仗,斩杀泗州郡守。 起义以来刘邦取得一连串胜利,前景似乎一片大好,就在这时,严峻的考验降临了!陈王(陈胜,此时已称王)命令部下、原魏国人周市经略魏地。周市立魏咎为魏王,自任魏相。趁刘邦不在,周市派人招降留守丰邑的雍齿。雍齿是刘邦的同乡,出身沛县豪强,心里一直瞧不起小混混出身的刘邦。现在机会来了,雍齿毫不犹豫地投靠周市脱离刘邦阵营。后院起火,刘邦得到消息气的当即领兵回头攻打丰邑,没有攻下。刘邦病了,估计多半是被气的。这时,刘邦善于审时度势的特点又体现了出来。刘邦借口生病,领兵回到沛县。 丰邑终究是要解决的。雍齿成为刘邦最憎恶的人。自身权威不够,得借用一面更大的旗,刘邦如是想。原楚国贵族景驹被另一路义军拥立为楚假王(代理楚王)。刘邦前往投奔,打算借兵攻打丰邑。半路上,刘邦遇到了也来投奔景驹的张良。张良是韩国贵族后代,外号“智囊”。两人见面交谈,非常投缘。张良放弃投奔景驹的想法,转投刘邦。张良后来成为刘邦最重要的谋士。 秦将司马夷逼近楚地,屠杀百姓。刘邦暂时搁置内部矛盾,率军向西,迎击司马夷,初战不利,在补充兵员和粮草后,再次进攻秦军,打退司马夷。接着乘胜攻取下邑(安徽砀山县)。刘邦军队已有近万人。刘邦认为时机和实力都成熟了,再次攻打丰邑,仍然失败。 刘邦听说项梁驻扎在薛县。项氏义军在楚地实力最强。刘邦留下军队包围丰邑,自己只带一百余骑赶到薛县向项梁求援。刘邦此时在楚地已经拥有一定影响力,项梁想把这支义军收入麾下,刘邦表现出来的坦诚也让项梁有好感。于是项梁拨给刘邦十名将领和五千士兵。沛公刘邦成为项梁部下一员大将。刘邦第三次攻打丰邑。雍齿敌不过,逃奔魏国,后来又投靠赵国,最终投降了刘邦。雍齿不但没被杀,在汉朝还封了侯,后面还会提到他。
雍齿的背叛说明刘邦对麾下这支义军还没有取得完全的控制,义军领导层还存在质疑他领导权的声音。前两次攻打丰邑失败可以佐证这个推断。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反正是领导层内部之争,小兵们战场上就做做样子。逼得刘邦不得不借助外部力量消弥叛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