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过秦川_第十六章 痛苦的煎熬和等待(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六章 痛苦的煎熬和等待(2) (第2/2页)

个案件的主谋,策划并组织实施了本起抢劫强jianian案,检察机关起诉给予王伟十五年徒刑;其他犯罪嫌疑人因年轻易受诱惑,按照法律规定,可以从轻处罚,但是均年满十八周岁,建议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不等的有期徒刑。刘明因为被胁迫,判处了四年有期徒刑。

    第二天早上,看着刘青林老两口坐上回家的班车后,正清重新回到打字社开始上班。老板对于他的回来没有说什么,倒是之前在这里干活的两个人都不见了,老板说是他们打的稿子质量不合格,所以被辞退了。这句话多少对于正清有点刺激,如果老板说的是真的,看来自己以后还要认真对待打字社的这份工作了。

    最让正清忘不了的还是,前一天晚上刘青林跟他说的话。那天晚上为了感谢正清这一段时间为刘明的事情跑前跑后,刘青林特意请正清吃顿饭,作为答谢。正清直接给拒绝了,毕竟对于刘青林来说家里发生这么大的事情,自己没有理由去接受他的请客的,但是刘青林固执的还是要一起吃个饭,说是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跟他说。

    两个人来到当时和刘明来过的大排档里面,要了两三个小菜。天气有点凉了,但是周围的人还是光着膀子和上身,热闹的喝着酒,吃着各类烧烤等。两个人先眯了一口酒,又对干了一杯,刘青林这才开始张口说话了。

    刚开始正清不太明白他想说的是什么意思,渐渐的越来越清晰。刘青林劝他回去,觉得凭着他的人品和能力在农村也一定会混一片天地出来的。城市这个东西不适合我们这样的农村人,各方面不适应不说,每天过的不舒畅不开心。吃的不好,睡的不好,空气也不好,人还那么多。

    关键是人那么多,你找不到一个可以相信的,关键时候帮忙的。对着这些正清都是微微笑了笑,城市的问题确实多,毕竟人太多了嘛,但是城市的好处他怎么就一个都没有看到啊。机会多啊,工作多啊,更重要的是不需要整天从早到晚在地里刨食。因此,刘青林的这些话并没有真正触及到正清内心想留下来的意志力。

    不过,刘青林后面说的话确实让他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了。是的,他打出了亲情牌,父亲年龄比较大了,虽然还可以营务果园,但是果园的活计那么多,一个人从年头到年尾的忙,连个休息的时间都没有,这就是年轻人都不一定受得了,更何况是父亲这个年龄呢。特别是喷施农药、施肥这样的事情,既耗费时间又耗费体力,更不是一个人能够干得了的。父亲是那种节省惯了的人,不会舍得花钱请别人来做,一般都会独自干。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家的活,往往开始的比别人早,结束的比别人晚的原因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正清奶奶,她老人家已经六十多岁了。自从二妈跑了以后,奶奶就在二叔家带孩子,两个孩子特别淘,奶奶因为太累也是经常身体不好。除了看孩子以外,她经常还会跑回村里给父亲帮忙干农活或者做饭,也是忙不过来啊。

    要说刘青林的话也是在理的。他说如果他早知道儿子在外面干的所谓的事业这么辛苦的话,他肯定早就劝他回家了,因为他觉得就算回家种地也比受这种苦更值得,更有尊严。正清知道他无法去用刘明的梦想说服刘青林,因为他们属于两代人,他们经历的正是这个社会最为激烈变革的时刻,旧有的思想还没有被新的思想所完全取代。

    刘青林说的更为彻底的一点就是,像刘明这样没有知识和文化的人,就算吃这样的苦,就算一辈子吃这样的苦,他也留不到这个城市。他认为正清还是有希望留下来的,但是会很辛苦,毕竟现在打字社的工资才那么一点,难道要指望他们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吗?相反他觉得农村有前景有希望,现在国家不是提倡科技兴农吗?有知识的人,在农村不会比在城里混的差。如果还有点关系和人脉,会来点事儿,比如像他妹夫周一那样的,不也能够靠着自己的本事和国家的好政策,照样发家致富吗?

    刘青林的话让正清动心了,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里面。他从来不是一个短视的人,也从来不会固执的认为自己所做的就是对的,他更欢迎那些对自己长远有利的建议和想法。但是此时此刻要他放弃眼前的工作回到农村去,他确实有些不愿意。这种不愿意的心理背后是迷茫和无助,离开了西安回到三水县,他要做什么呢?在这里虽然迷茫,但是至少每天有事情做,这让他心里多少还是有一些安慰的。

    现在年峻已经在镇政府上班了,陈涛也成为了镇中学的转正教师,闫丽更是被评为了全县的优秀教师,相比之下,只有他现在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如果回去,他连一个职业都没有,更不用说引以为豪的单位了。在这样一个敏感而又脆弱的年龄,其他人可以给他建议但是没有办法替他做任何决定,最终的决定还是要来自于他自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