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追过的女孩_第202章 神清气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02章 神清气爽 (第1/2页)

    丁一松离开了中原z城,来到了江南著名的水乡绍兴。因为搞销售时经常来这座城市出差,他和一些建筑公司的老板很熟,所以很快就在一家建筑公司谋得了一个办公室副主任的差事。

    这家建筑公司虽说是民企,但是福利待遇还是顶呱呱的,国庆节竟不惜钞票组织员工去普陀山游玩,丁一松也有幸参加了。

    普陀山原名叫“普陀洛迦”,梵语意为“一朵美丽的小白花”。其实普陀色泽不白,也非花,而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屿,外形颇像“苍龙卧海”,位于浙江舟山群岛东部,是观音菩萨的道场。

    丁一松带着探魅的心情来到普陀山,所到之处皆是佛的痕迹、佛的传说。难怪佛教四大名山数到普陀山,入得其中,幽邃神秘的禅境氛围确实疏离掉了外部世界的浮躁和喧嚣,氤氲着一种难以表述的宁静与清幽。

    追逐着熙熙攘攘的善男信女,踯躅于栉风沐雨的佛教景观里,任观音菩萨修行悟道的残留信息在脑子里穿行……这一刻,丁一松仿佛也“放下自我,立地成佛”,诸多忧伤、杂念荡然无存,身心涅槃般地发生了变化,袅袅地扶摇起麻麻酥酥的感觉,让他心生诧异。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东汉明帝时开始在我国传播,到了东晋时期其学说已和道家、儒家比肩而立。儒教“舍生取义”,追求“入世”;道教“道法自然”,追求“出世”;佛教唯心,强调“修身养性”,追求“超世”。千百年来,儒、道、佛融会贯通,三位一体,深刻地影响着华夏子孙。从普陀山随处可觅的仙人炼丹遗迹中可以窥探出,岛上最早的宗教活动溯于秦代的道家。唐咸通四年,日僧慧锷从五台山请观音像回国,船行至普陀山遭遇风浪,载沉载浮,后数番前行均以失败告终。慧锷遂信观音不愿东渡,便留像于普陀山的潮音洞内供奉,枕山栖谷的慧谔便成了普陀山的开山始祖,继而也便有了“不肯去观音”的历史传说,佛教开始在岛上传播。北宋元丰二年神宗皇帝赐予匾额“宝陀观音寺”,“南海宝陀山观音道场”的地位正式确立,主流的儒家文化介入其中。至此,儒、道、佛在岛上水rujiao融、不可分割。

    无可置疑,普陀山是观音菩萨衍生、光大的重要载体,而观音菩萨又是普陀山闻名遐迩的一张名片。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震古烁今。观音随佛教流入我国后,受儒、道文化的熏陶和影响,逐渐由男儿身衍变为女儿身——善的化身、爱的化身、美的化身。虽然这一传说显得牵强附会、也难圆其说,但佛经为观音赋予的“无缘慈悲心”确实带着救苦救难的慈母情怀,也带着女性的色彩。最终,充满浓厚虚拟色彩的观音得到了芸芸众生的认可,也成了善男信女们千年不衰的膜拜形象。

    普陀山的主要佛教景观有普济寺、法雨寺和慧济寺。普济寺又称前寺,是供奉观音的主刹。寺区不但规模宏大,而且建筑雄伟壮观。仔细端详,五步一阁,十步一殿,殿宇间古树高标,竖立的方鼎里袅袅地飘着缕缕香烟。其中大圆通殿是寺中正殿,殿内塑有高约九米的观音像,像两边塑着观音在大千世界以同身份出现的三十二应身像。虔诚的香客络绎不绝,竞相跪拜。不晓得他们是祈求全家安康?还是财源广进?法雨寺俗称后寺,位于千步沙北端。其建筑依山起势,巧妙构制,在错落有致的排序中逐级递升,浑然大气,气宇轩昂,令人感叹古时匠人的聪明与睿智。寺内玉佛殿、九龙殿、御碑殿、九龙壁、二十四孝图浮雕,以及龙凤古柏、千年银杏、构成了法雨寺独特的南方寺院风格和魅力。

    观赏完法雨寺,丁一松奔向慧济寺。慧济寺又称佛顶山,坐落在云雾山中。当地人有“不上佛顶山,等于没到普陀山”之说。丁一松踏级前行,以求此行圆满。路上踽踽独行的香客三步一扣首、五步一跪拜,让他疑团满腹——佛教唯心,信观音就留在心中,用如此大的肢体语言祈求膜拜,表现的无非是与众不同的虔诚。有必要吗?他不可理解。不可理解就不可理解吧,或许他用一生的时间,也难以读懂佛的世界。他沿着“云香路”攀援而上,粗重如牛的喘息声和脚步声清晰可闻。

    登上佛顶山,丁一松没有去慧济寺“历境炼心”,而是到了最高处的天灯景点。引领而望,游目骋怀,他眼睛一亮,别开洞天——蓝色的海面滑如绸缎,摇曳生姿的渔船像绣在绸缎上的海鸥,点缀于碧蓝的色彩里,夺人眼目;东南面的洛迦山似一尊大佛侧卧在“莲花洋”中,头、胸、腹、脚的剪影清晰可辨;朱家尖、白沙、虾峙、桃花、六横等岛屿云遮雾绕,亦真亦幻……上苍赐予的景致缠绵在他的眸子里,渐渐地幻化成一幅绚丽多姿的山水画卷,漂浮着,荡漾着!蓦然间,美遮蔽了思维,也遮蔽了尘世间的浮躁和烦恼,一种强烈的震撼感油然而生……虽然惜缘,终要离去。然而,他却在祥气氤氲的氛围里呆然伫立,难以揖别。

    白天爬了普陀山,晚上大家三五成群地去路边吃夜排档。丁一松和两位美眉坐在一个摊位上。看到热热闹闹的夜排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