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风云激荡 (第2/2页)
,皇甫嵩冷不丁的问道:“段家的人什么时候南下,已经定好了时间没有?” 皇甫郦下意识的答道:“据说还得再过几天,好像出了些变故所以推迟了时日。” 这时皇甫郦猛然醒悟,赶紧闭上了嘴巴。 皇甫嵩冷笑道:“段家小子许了你什么条件?老夫也想分一杯羹呢。” 皇甫郦犹豫了一下,抬起头对皇甫嵩道:“也没什么,只不过是将来皇甫家有事时,段家会无条件的尽全力帮我们一次。” 这个回答到是出乎皇甫嵩的预料,不由得使他陷入了沉思。 过了好一会,他才缓缓地说道:“段熲乃是我们凉州人的英雄,万万不可让他的家人出事。你派去的一百骑兵太少,你自己带三百人走一趟吧。” 皇甫郦闻言难以置信的看着皇甫嵩,皇甫嵩淡淡的说道:“我不是圣人,无法割舍对你们这些后辈的牵挂之情。很奇怪吗?” 皇甫郦顿时醒悟,立刻辞别皇甫嵩,出发赶往武威段家。 看着他带人离去,皇甫嵩默默地站着,心里一片黯然。 实际上他刚刚已经得到了消息,只是没有告诉盖勋和皇甫郦。 就在十天前,大将军何进被杀,董卓已经真的进京了。 董卓进京后,将何进及其弟车骑将军何苗所统部众皆据为己有,又诱使执金吾丁原部将吕布杀丁原归附于己,兵势甚盛。 于是,董卓逼迫朝汉廷罢免了司空刘弘,自为司空,掌握了朝廷的实权。
那个化名李归的段家小子居然真的猜对了,单凭这份眼光就已经是后生可畏了。 更何况他南下汉中的时机拿捏得如此恰到好处,实在是可敬可畏啊。 自己虽然对大汉朝一片忠心,但是也是该为子孙留一条后路了。 盖勋的使者到达洛阳时,发现洛阳城正处在高度紧张的气氛里。 董卓试图废掉皇帝的传言甚嚣尘上,每个人都身不由己的投入到了这个大博弈里。 在这种情况下,陈家使者冒着生命危险送来的情报被送到尚书台后,就再也无人问津了。 只有一名因为恩主何进被杀而倍感失意的黄门侍郎荀攸,略微看了一下这份急报,在心里留下了李归这个名字。 这时的董卓手里掌握的兵力已经达到八万之众,其中亲信武装有三千人。 可别小看这三千人,他们都是湟中义从和秦、胡兵。 当时的郑泰曾经说:“天下强勇,百姓所畏者,有并、凉之人,及匈奴、屠各、湟中义从、西羌八种。” 可以看出,董卓这三千私人武装都是天下精锐,战斗力极强,难怪董卓进京后,势力强大的袁绍不敢听从鲍信的建议先发制人袭击董卓了。 但是董卓也深知单凭武力威吓是不能稳定朝局的,要想摆脱之前皇甫规、段熲等凉州武人的悲剧命运,自己就必须想办法抑制住关东的世家势力。 怎么才能压制住看似无比强大的超级世家呢?唯有皇权。 董卓的决心已下,朝廷实在是太需要一个真正有作为的皇帝了。 只有一位强势的皇帝,才能彻底压制住世家的胡作非为,而在这个过程里,全力支持皇帝的凉州武人才能真的立足朝堂之上。 但是在与少帝的几次接触里,董卓失望了。 这就是一个废物,再怎么支持他也不可能改变这个事实。 相反,皇帝的弟弟陈留王虽然年幼,却气度不凡,乃是明主之相,对于他们这些武将也不像少帝那样畏惧。 而且他还是董太后抚养长大的,就好像是老天专门为自己准备的一样。 这就意味着双方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嘛。 就在陈家使者到达洛阳的第二天晚间,董卓在军营里召集了所有的主要手下。 他慷慨陈词,述说了现在的局势和废立皇帝的利弊得失。 最后他拔出宝剑,说道:“我欲立陈留王为帝,诸位可以自行决定去留,我决不强求。” 冷场了片刻,大将董越大声道:“难道现在我们还有退路吗?末将愿誓死效力司空,为国家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众将闻言都轰然应诺。 董卓大声道:“好,事不宜迟,今晚就行动。大家立刻分头准备。” 不久后,无数的士兵就涌出了军营,占据了洛阳的各处要点。 第二天,董卓在朝堂上突然发难,宣布废掉少帝,该立陈留王为帝,年号初平。 以袁绍为首的士人大怒,但是面对董卓的大军,却也束手无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