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88章 青铜器鉴定方法及鉴赏 (第2/2页)
每个时代鼎的形状都有不同的特点。 全面掌时代各类器的形制特点,是青铜器鉴别知识的基础。 通常伪器可以分为直接铸造和拼凑改造两类。 直接铸造的又可分为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依照真器或者依照相关资料铸造伪器,其器形、铭文、纹饰等都有来历和参照,有的是器型或铭文只有部分做r参照,部分有意改样。 如参照铸造了器型,但却铸刻了杜撰的铭文,或将参照的锦义铸刻住毫不相十的铜器上。 此类伪器尽管模仿得并不精准,但也有一一定水平。 第二种则是毫无根据的拼凑,意在作奇,达到以稀为贵的目的。此类伪器对青铜器形制特征不甚熟悉的人很有挑战性,如果不仔细观察,就有上当的可能。 5: 材质辨伪:辨别不同时期青铜的材质是对青铜器身份的考证。 战国以前的铜器,皆为铜锡铅合金的青铜器。 锡的成份越大,铜质的灰色色泽越浅淡。 商至战国的铜器铜质纯净,极少有沙粒。 宋仿铜器,合金成分为铜、锡、铅和少量的锌,铜色为黄中泛红。 明清伪器含锡成分很少,而铅锌成分增多,铜色皆发黄,但明代伪器色为黄中泛白,清代伪器色却是黄中透黄。 因此,鉴定铜质的真伪,还要看、足、日沿、底部露铜的质色。 6: 声味辨伪:声音和气味是青铜器辨伪的必要辅助手段。
青铜器由于在土中埋了几千年,有一股土气味,新出土的铜器土气味更浓烈。 而经过地下腐蚀较深的青铜器,铜质已属矿化,所以发音以浑浊者居多。 当然埋藏在极其干燥而又纯粹的土层中的青铜器,敲击音也有甚佳的。 而宋以后的伪器多为黄铜,未曾氧化或氧化时间较短,以手敲击,声音细长、清脆,也无土香,却有汗腥味,这是由于作伪者多用化学药品,如酸盐硇砂等作假地子或假锈,虽经多年埋藏,仍有一股酸气味。 有的用石膏制作或修补的伪器,质地轻,颜色白,用手敲击,其声嘶哑。 这些只是一般规律,因铜器的合金成分、埋藏时间长短、地区、土质等不同,轻重声音有所区别。 …… …… 鉴赏: 1: 名称:莲鹤方壶 年代:春秋时期 尺寸:高122cm,宽54cm,重64kg。 鉴赏:方壶形体巨大。双层镂雕莲瓣盖上立有一只展翅欲飞、引颈高吭的仙鹤。镂空的双龙耳较大,上出器口,下及器腹。壶体四面以蟠龙纹为主体纹饰,并在腹部四角各铸一飞龙。圈足下以两只伏虎承器。春秋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有了飞速发展,如“失蜡法”的发明等。但这一阶段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的成就并不仅仅体现在创新上,对于一些优秀的传统工艺,也予以继承并发扬光大,如“分铸法”。本器的仙鹤、双龙耳与器身主体即采用分铸法,既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技术,也反映了当时青铜器上动物造型肖像化的潮流。 2: 名称:环带纹甗 年代:商代时期 尺寸:高122cm,宽54cm,重64kg。 鉴赏:甑为长方深箱形,侈口,立耳,口内有隔,大腹,腹壁斜收,平底有箅孔,下部有插入鬲口的榫圈。鬲为侈口斜肩,肩上有一对圆角方耳,平裆蹄形足。甑体饰环带纹。甗出现于商早期,至西周早期形成方形甗,至此甗均为连体式(即甑、鬲连铸)。春秋早期出现分体式甗。此甗为1923年河南新郑出土。 3: 名称:鲁侯爵 年代:西周早期 尺寸:高20cm,宽16.2cm,重0.76kg。 鉴赏:爵体略长而优美,流尾上翘,爵壁较直,无柱(唐兰先生认为:附柱,柱折后被磨平者。),鋬较小,饰有兽头,圆底,刀形足外撇。腹上下饰二层云雷纹带,中间隔以凸起的弦纹。尾部口壁内铸有铭文2行10字,是爵中铭文较长者。鲁侯作觝,甹,用尊臬盟。铭文大意:鲁侯做了这个爵,用来放置祭祀父亲的庙里的酒和聘礼、盟礼。 ……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