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二章 神谕 (第2/2页)
次他弄个吴王糊弄一下,就已经让很多人失望了,现在完全是顺天应人。 不过这件事还得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国号问题。 “还换什么换?继续叫大明好了!” 杨丰很不在乎地说道。 “这样也好,陛下之前为吴王,虽然按理说应该以吴为国号,但吴地只是一隅,未免不够大气,而明字日月并行,光照天地,昭昭可使四海咸仰,以其为国号正可显示我大明为宇内至尊,恩泽天下。” 黄百家说道。 好吧,就这样国号问题确定,继续延续大明国号,这事也不是没有先例,当年李嗣源得了后唐江山的时候不是也没换吗?虽然他是李克用干儿子,和杨丰情况略有不同,但这种事情无非就是个解释而已,既然杨丰说了不换那就不换好了,不换还节约成本了,要知道一旦换国号,那么很多东西都要更换,而且短时间内还难免造成一定混乱,不换的话很多细节方面的东西就非常简单了。 第二个问题是前朝宗室。 尤其是还有个朱三太子该如何处理,后者可一直都软禁在那北京城里,只不过日子过得还是挺舒服,所有待遇都是按照旧时候亲王标准,只是不准出北京城而已。 “朱慈焕继续先那样吧!以后我另有安排,至于其它宗室,全部降一级爵位,之前绍封的外姓爵位也照此处理,以后还是按照老规矩,除了皇室之外,不再封任何王爵,外姓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但由食禄改为实封,全部赐予封地。公爵一万亩,侯爵五千亩,伯爵两千五百亩,子爵一千两百五十亩,男爵七百亩,但除了男爵可以再多买三百亩之外,其它爵位不得多买田产,当然愿意卖就随便了,另外这些田产种地不需要交税,但干别的都需要按照平民标准缴税!”
杨丰说道。 “谢陛下!” 他手下那帮文臣武将立刻跪倒说道。 他们这些人肯定绝大多数都是要封爵的,实封当然比食禄要强多了,话说食禄才几个钱?一个公爵才不过五千石,这些年江淮连年大熟,再加上南洋大米越来越多,当然,主要是不需要养活辣么多铁杆庄稼了,米价都跌到快七角一石,五千石也不过三千五百块钱而已,现在财大气粗的商人,包个高级小相公一年都不只花这么点。 但实封一万亩地哪怕种粮,最低产量也得四万石,如果种现在值钱的其他作物,比如说长绒棉,那么收入就更多了,尤其是现在杨丰定死了每户田产不得超过一千亩,但是实封的爵位除了最低的男爵,其它可都超过这个数字,这也就意味着贵族以后将是大明唯一的大地主阶层,这个特殊性可非同一般。 “都起来吧!你们这些年跟着朕都是有功之臣,封爵自然是少不了的,朕心中都有数!” 杨丰说道。 第三还有政体问题。 这个就更简单了,还是那句话,一切照旧,首相内阁制,皇帝任命首相,首相提名内阁成员,这种制度最大危险就是首相容易篡位,因为他肯定很容易结党架空皇帝,但杨丰的位谁敢篡?不怕他扛着大棒直接打家里去灭门呀?至于架空问题,他根本就自己在空中呢,这些年他什么时候认真履行过皇帝职责?还不是王妃她爷爷和内阁在管着? 更何况首相无兵权。 皇帝是最高统帅,总参谋部只对皇帝负责,兵部尚书顶多也就是个后勤兼装备部长。 大理寺,都察院,刑部三级司法体系不变,大理寺卿皇帝直接任命,刑部尚书首相提名,督察院由人民代表组成。 而这一次人民代表这个特殊机构的实权再次得到了加强,而且正式形成议会体系,每县以识字的成年男人数量划分不同选区,每区各选一名人民代表,在县组成县都察院,县都察院推选候选县令,推选府人民代表,府都察院推选候选知府和省人民代表,省都察院推选候选巡抚和全国人民代表,全国人民代表组成京城的都察院。 当然,京城的都察院还是不能选首相的。 但京城都察院有权去大理寺起诉内阁,有权去找皇帝弹劾内阁。 这样就形成了一套监督机制,虽然也就是那么回事,但至少比没有监督要强得多,这年头没必要要求那么高,随便有点类似的东西,就像小幼苗般生长着就行,现在至少已经比在昌国初设的时候,一堆老不死的凑一块儿喝茶强多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