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40章 柏林之声 (第1/2页)
金庸和戈文一见如故。 对于有才华的年轻人,金庸一直都非常特别的关照,这是一个已经开始服老的文人表达自己不甘的一种行为。 又或者说这就是金庸先生作为一个报社老板的一个癖好。他喜欢在的副刊上收集有才华有能力的创作者,让这些创作者引领香港的风潮。 对于戈文,金庸确实是下了血本。 他不仅给戈文放开了专栏的连续性,戈文什么时候给副刊投了稿子,什么时候副刊就刊登戈文的专栏。 更为重要的是,金庸对于戈文的专栏并没有限定内容和字数。 这就意味着,戈文可以既可以写散文也可以写小说,甚至写评论或者诗歌都可以,而且字数既可以是短短的几百字,也可以达到数万字。 这是个什么概念? 之前戈文已经了解到副刊的专栏在全香港的文人心目中的地位了。 的稿费在香港各大报纸中只能算得上是中等水平,在上发表五篇文章得到的稿费,和在同级别或上发表三篇文章得到的稿费是相同的。 可就是这样,依然有无数香港作家以能在副刊上开一个专栏为荣。 毫不夸张的说,副刊就像是香港最繁华的铜锣湾地段,寸土寸金,是非常稀缺的资源。 所以别看副刊的专栏比较多,但很多专栏作家都是有字数限制的,从几百字到几千字各不相等。 戈文得到的关于字数补丁的自由,说出去简直会让所有的专栏作者羡慕嫉妒恨,大叫金庸的不公。 此时的戈文当然不知道金庸对自己竟是如此的看好。在答应了金庸开专栏后,金庸便打电话让五楼办公的总编辑王世瑜上来。专栏的名字、稿费以及的刊登时间。 之后又坐了一会儿,戈文就离开了明报大厦。 目送戈文乘电梯离开后,王世瑜有些奇怪的问金庸:“查生,为何如此优待戈文?” 金庸笑眯眯的回答道:“这位戈先生的文章非常优秀,而且看他以往的文章就知道他很敢说话,另外他在内地拥有非常多的读者,是内地青年一代的最杰出的作家。想要成为全世界最好的中文报纸,想在知识分子报纸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一方面是要把香港知识分子底下的那一大片读者吸引住,另一方面是要将报纸的影响力向内地扩展……” 王世瑜点了点头。 说白了,金庸用戈文和用自己的道理有些相像。 金庸已经看出长期实行的家庭式管理的弊端,所以他迫切的想要变革。 自己之所以能够成为前总编辑潘粤生之后的第二任总编辑,就是金庸觉得自己敢于说话,不像前总编辑潘粤生那样怕得罪人,而且自己刚进报社不久,没人认识他,没有人情利益,可以大刀阔斧的变革。 想来金庸用戈文也是一样的道理。 王世瑜有些感叹自己的老板的确是一个成功的商人。 但是有些事情,他真的太过于想当然了。 老板也有老板的无奈处,金庸是一个念旧情的人。所以他虽件说潘粤生不再是总编辑。 所以现在整个报社有些混乱,政令不通畅,一丝不好的苗头已经出现了,编辑部的新进员工和老员工隐然分裂。 名义上自己是总编,可是明报大厦九楼编辑部的总编办公桌前坐着的还是创业功臣潘粤生,自己根本没有办法取而代之。而且各版的编辑依然按习惯将做好的版样拿给潘粤生过目,而不是自己。 还有就是,潘粤生也跟以前一样处理版样,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自己虽然不计较这些,但心底确实是有些不舒服的,因为自己作为总编辑,权利却非常的小,想要一展心中所长却处处受到掣肘。 但是有些话,自己也没法也不屑去和金庸说,不然总有挑拨金庸和潘粤生情谊的嫌疑。 现在他在五楼找了个地方办公,和一群新人一起弄的星期天特版“明虹版”。 “明虹版”就是将每周日出版的额外增加一个版面,夹在明报中免费赠送给读者。 这个版面用彩色粉纸印刷,一面整版都是性感的明星照,另一面是广告和生活类内容。 这是专门针对底层普通读者的,据调查,有很多打工者将报纸贴在床头,每周换一次。自己还为此专门在明报大厦的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