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25章 《废都》 (第1/2页)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和锻炼,戈文现在的文笔就连巴老、冰心等老先生都赞口不绝,这一点,从他写的那些短文可以清晰的感受到。 戈文也不缺少新奇的脑洞和创意,后世的阅历让他的见识和想法不同于这个时代的人。他穿越后的第一篇通俗短篇小说是在上发表的,此后他更是笔耕不辍,时不时会写一些有趣的短篇小说投稿,当初在北京买了四合院,身上拮据时,更是靠着写小文章等来了的稿费。 在文学创作领域,戈文现在唯一缺乏的或许就是小说的布局和技巧应运。这一点从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和中就能察觉到。 这几部长篇小说,都是戈文参考了前世看过的一些文学作品之后,进行的再创作,都是有原型和底子的。 不好说戈文版的小说和前世的原著孰高孰低,可就算是戈文写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是,这却始终是一个污点和短板,这对于戈文来说就是他心中的一根刺。 什么时候当他再也不拘束于前世的记忆和印象,真正靠着自己的能力创作出一篇成熟的长篇小说,什么时候他才能真正的拍着自己的胸脯说,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大作家。 而这不仅仅是巴老的期待,也是他自己的一个夙愿和梦想。 所以戈文看着自己面前的稿纸上的字句,拿着笔划拉了划拉,便有了决定。 自己欠缺的是对长篇小说布局的掌控,那就要弥补自己的短板,要从这方面的练习着手。 这一次的创作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戈文将、等几部小说的段落划掉,用笔重重的圈起和。 再然后也被戈文淘汰了。 一方面这部小说与戈文这次想创作的主题不太相符,另一方面却是这本书的结构和布局四平八稳,起不到锻炼的作用。 而贾平凹的则不同,且不说小说中的关于性的描写极多,这部小说就是以庄之蝶与几位女性情感的纠葛为主线,以阮知非等诸名士穿插叙述为辅线,刻画了唐宛儿、柳月、牛月清等一系列鲜明的女性人物。 更重要的是,可以说是建国后第一部回到“五四”以前中国小说传统的作品,同时又是中国古典小说美学和现代思潮的一次成功的接轨。小说采用了中国古典的草灰蛇线手法,而融入了西方的意识流和精神气质,中西合璧,也创造了一种新的语言,这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 80年代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入侵,好多人张口闭口都是蹩脚的英文洋腔,更是以外国的文化为时髦,拼命撇清华夏的历史和文化。很多作家也过分追求西方艺术,先锋派、实验派横行,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学被他们弃之如履,结果弄得自己不洋不中,不伦不类。 五四以后,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出现了断层,中国现当代小说大体是五四后在西化小说的基础上产生的。 戈文正想借让大家知道中国古典美学的价值和意义。 而且中既有现实主义又有非现实主义,两者相辅相成融于一炉,既融传统与现代于胸臆之间,中西美学渗合,更融合中国现实原本就存在的种种东西,看似大杂烩,实则精严结构,逼真。 戈文自觉就是自身锻炼布局能力和写作技巧水平的最好范本。 唯一可虑的是,他前世看时,是冲着这本书被认为是“黄色”小说的名头去的,并没有深入的研读,只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当发现这本书其实并没有太多露骨的描写,原版中的“此处删去XX字”只是作者贾平凹玩的一个唬头时,戈文便将这本出色的小说抛到一边,因此也错过了学习的机会。 不过这样也正好,正好可以让戈文不局限于贾平凹的原著,充分调动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能力,创作出一本属于他自己的。 而之所以选择,他还看中了一点,这本小说可以说具有跨时代的预测意义或者说是前瞻性。 贾平凹是在1992年开始创作的,这本成于90年代的作品直到21世纪后依然能够称得上是一面镜子,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 这一点也不知让人该惊叹,还是让人感到悲哀。 那么,就写了! 戈文将写满了字的那页稿纸撕掉,然后在空白的稿纸上列起了大纲。 原版的以历史文化悠久的古都西安当代生活为背景,记叙“闲散文人”作家庄之蝶、书法家龚靖元、画家汪希眠及艺术家阮知非“四大名人”的起居生活,展现了浓缩的西京城形形色色“废都”景观。 贾平凹以庄之蝶与几位女性情感的纠葛为主线,以阮知非等诸名士穿插叙述为辅线,笔墨浓淡相宜。在诸多女性中,唐宛儿、柳月、牛月清为他塑造最为成功也最倾心的鲜明人物。在这些充满灵性、情感聪慧而富有古典悲剧色彩的人物身上,体现出他至高的美学理想。 戈文不计划完全按照贾平凹的想法写,他要加入自己的想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