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往事之升官记_第十章 狡书吏篡写公文,刘百润初入官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章 狡书吏篡写公文,刘百润初入官场 (第2/2页)



    刘百润听清了其中奥妙,拜谢李捕头还了他清白。他走出县衙,一摸身上长袍,却发现那赵老先生赠与他的三十两纹银不见了!原来刚才吏房的几个四等书吏押他到捕班的时候,顺手牵羊顺走了他不小心掉在地上的三十两银子。刘百润当时心乱如麻,所以并未察觉。

    刘百润一屁股瘫坐在地上,难道自己真实天生穷命,与银两无缘?这些时日,每逢身上有几个银子,不是被抢,就是被骗,再不就是被讹。好容易遇见赵老先生那样的大好人,送他三十两纹银,他又弄丢了。刚才李捕头说泌阳县离着沁阳县足有六百里,自己身无分文,如何去那里赴任啊?难道又要用沿街乞讨的法子,讨饭上任?

    刘百润正在衙门前瘫坐,却听得有人对他说:“小友,你怎么在这儿?”

    刘百润抬头一看,自己眼前的正是那位送他银两的赵老先生。他将公文之事告诉了赵老先生。赵老先生笑道:“我猜并不是写公文的书吏喝多了酒,怕是那书吏没拿着好处,诚心难为你们村的那位张巡检呢。”

    赵老先生一语道破天机,他如此深明衙门中事,想来定不是凡人。

    刘百润又问:“老先生,你不是会友去了么?”

    赵老先生笑道:“本来是会友,没想到会着会着,便接了一份幕酬,成了这沁阳知县的师爷。”

    这位赵老先生,家中几代都是做师爷。赵老先生年轻时,曾做过山东布政使的幕中师爷。赵老先生有一个同村曹姓的好友。这好友有一子,今年得中进士,补了沁阳知县一职。这沁阳县衙内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沁阳县衙的县丞姓严,是当地知府大人的表亲。这位严县丞在沁阳为官十余年,又有那位做知府的表哥当靠山,在沁阳县可谓是树大根深。曹知县初到沁阳,事事被严县丞掣肘,竟渐渐的被这位严县丞架空。现在县衙之中,六房书吏、三班衙役凡事明里听曹知县的号令,背地里呢,却只听严县丞的。县丞是正八品,知县是正七品,差了两级。可就是这位正八品的严县丞,耍弄权谋手段,竟将正七品的曹知县逼得走投无路。

    这位曹知县深感无奈。曹知县的父亲想起了赵老先生。这赵老先生是曹知县父亲的好友,做过山东布政使的师爷,可谓是卧龙、凤雏一类的高才。于是曹知县的父亲写了一封信,让赵老先生前来沁阳相会。相会之时又苦苦恳求赵老先生做他儿子的师爷。赵老先生碍于几十年的交情,同意了他的请求。

    赵老先生昨夜与曹知县深谈了一夜,对沁阳县衙中的是非大致有了些了解。他知道想要扭转局势,帮曹县令夺回在沁阳的实权,就必须在县衙内多安插些自己的人。于是赵老先生对刘百润说:

    “我现在已经是知县大人的师爷,在知县大人那里倒是有些面子。我看不如这样,小友你也别去什么泌阳县了。就留在沁阳,做一个户房四等书吏如何?”

    赵老先生之所以只给刘百润谋一个四等书吏的微职,是为了掩人耳目。谁也不会在意一个四等书吏。

    刘百润哪有不乐意的?他对赵老先生说:“承蒙老先生抬爱,晚生愿意效力!”

    赵老先生笑道:“好,小友。不过嘛,这县衙之中,是非太多。你不可与同僚提及认识老夫。记住我之前说的话。凡事多看,多想,却决不可多说。”

    刘百润点头称是。赵老先生让他先去客栈歇息,三天后便会给他送去沁阳县衙户房四等书吏的任用公文。

    刘百润在客栈枯等沁阳县衙的任用公文,无聊之际,在随身行李中翻出了先祖所著的《为官要义》。刘百润想,既然先祖的《为官要义》并未写完,不如自己把这书补齐。他拿来毛笔,将赵老先生所说之“需知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凡事多看,多想,却决不可多说”添在了《为官要义》之中。

    三天后,果然有一名县衙的报子给刘百润送来了户房四等书吏任用公文。即日起,破落秀才刘百润正式进入官场,成了县衙中的一名微末小吏。数十年后,贵为吏部尚书、军机大臣的刘百润,想起当初自己在这小小县衙做四等书吏的日子,仍旧十分感谢那位教他“凡事多看,多想,却绝不可以多说”的赵老先生。

    本书第一卷《穷酸秀才》完。明天起开更本书第二卷《县衙小吏》。之后会陆续开更《户房吏首》、《县衙县丞》、《七品正堂》。。一直到《军机大臣》。我这人,写书不喜欢太监。前提是得有动力啊。没有动力就写不下去哇。望读者朋友们多多投票,给我动力哈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