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07章 善开示甚语诀心要(一) (第2/3页)
佛,总摄释迦牟尼佛教法之精华,汇合广行派和深见派两大车之道轨,将三时一切诸佛所宣之完美教法涵摄其中。并以‘道次第’的方式造释密意,令我们可以受用从凡夫到解脱道再到菩萨道最后成满佛道的完整教法。虽说浊末的众生修持佛法困难,但能够有此百千万亿劫亦难遭遇的完美教法却也是命好!所以,一切众生乃至听闻一声‘宗喀巴’大师的名号便已种下解脱的因,於未来时一定得度成佛。 修持佛法意欲解脱乃至圆满地道功德而成佛,就必须得有正确的‘三身’的引导。所谓佛宝、法宝、僧宝,法身、报身、化身,身密、语密、意密,大悲、大智、大力,必须透过具量善知识口中‘教导与口诀’的讲解以及‘三身’修持的正确引导,真正‘出世间’的果才有可能获得。不论是在小乘、中乘,显教乃至密法悉皆如此。在小乘和中乘,要时时想佛,了解苦集灭道,十二因缘法,三十七菩提方、八正道等,悟无我悟二空都必须透过善知识的讲解才有可能真正的通达并获得‘续’加持,如此方有可能得到那个小乘無学道之出世间的道果,进入‘涅槃’解脱这个生死。如果没有这个‘续’不论是阿罗汉还是辟支佛,都是不可能成就那个果位的。 在大乘显教,则是要念佛忆佛,想佛三身的功德,与佛的三身相应,真正通达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三主要道。奢摩他、比巴萨那,止观双运,定慧不二,六度四摄等广大的学处同样也必须透过善知识的教导与口诀以及‘续’的加持,才有可能。在大乘密法则更不待言。那就是‘视师如佛’,不但显教的教理要悉皆通达,更要了解四全净的修持方法,自观本尊身本尊语本尊意,直接融修佛的三身,与上师三宝精勤猷钆,依与依坛城,奢摩他与比巴萨那,乐空无别当中现化佛的三身,放光加持一切众生,这样的本尊猷钆,从生起次第到圆满次第,从比意光明到意光明,最后即身成佛。由此可知,从小乘到大乘,从显教到密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若没有具量善知识的引导,没有历代祖师口口相传的‘教导与口诀’,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弄错了,修错了,哪怕只是一丁点儿的差池,都不可能得到那个‘佛果’,因为‘佛’不可能有‘邪见’,若有‘邪见’也不可能证悟‘空性’,连小乘阿罗汉、大乘菩萨果位都不可能获得,更不用谈圆满佛道。 我在全世界各地弘法这么多年,遇到的佛教界的各路高僧数不胜数,可如果大家不谈教法还好,只要一开口,几乎都要倒闭。可见如今这个时代佛教的悲哀!可他们也不好好面对,每次遇到我都没有办法,讲又讲不听,偏偏走哪儿都能遇上。举一个例子,就说这奢摩他、比巴萨那的修持方法。现在百分之九十九的佛教高僧都在说‘一念清净,念念清净,念念相续,都摄六根’,说‘来则来、去则去,任运自在’,认为诸法本来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所以诸法的面貌本来如此,只是因为凡夫有攀缘心、烦恼心,所以才安立了一个‘可爱’与‘不可爱’境的名相。那现在知道了净垢本无别啊,一切诸法皆缘起而生缘灭而空,所以见到‘无常’就以为见到‘空性’了。只要远离那个可爱不可爱境的分别心、贪著心,於无分别当中安住,他就在这样的持定中任运自在,来则来、去则去。那与中国道家的‘非想非非想’有什么区别?道家也承认这个因果啊,他也看到缘起,所谓‘道亦非道’,他也有修善、持戒,禅定啊,既然它都有了,那还要修佛做什么呢?所以,我们就必须要厘清这两者的区别到底在哪里?道家讲的‘道法自然’,因果任运,与佛教的‘比巴萨那’到底区别在哪里?智慧上哪里不同?那佛说的三摩地,定慧不二一定要道谛灭谛入啊!道家怎么会有‘道谛灭谛’呢?如果有道谛灭谛就一定是佛教了。那道谛灭谛是什么?道谛灭谛唯独就是出世间的法啊。 一般佛教界说‘道谛是因,灭谛是果’,可知完全不了解到底什么是道谛灭谛。灭谛是空性,也唯独是空性,而且是胜谛,是常法,是无为法。道谛呢?我们悟空性的智慧出世间现证的时候,这个‘智慧’就是道谛,所悟的那个‘空性’就是‘灭谛’。出世间的时候,那个大悲心、菩提心、乃至慈心、悲心等这些所有出世间的‘知明’统统都是道谛。所以,道谛是有为法、是无常法、是属于俗谛的法。成佛的时候,这个悟空性的智慧所成的佛便是光明法身佛,是属于道谛的佛,而所悟的那个‘空性’,也是灭谛所成的佛便是自性法身佛,此二法身如水融水,一切诸佛的法身也如水融水,但是要细分还是能分的。现在科学不也研究什么分子原子粒子量子,越分就越细,佛法也是同样的道理啊!所以,出世间的时候,悟空性现量,所悟的那个‘空性’——就是灭谛,悟空性的智慧就是‘道谛’,这两者是同时得的呀!无有先后,由此可知,道谛是因,灭谛是果的说法是完全错缪的。道谛可以是因,也可以是果啊!那灭谛是空性,是常法啊,它不会念念相续,因为念念相续一定是无常的法,悟空性的智慧——那个‘知明’,它的所缘是‘空性’啊!不然怎么悟?所以,空性是常法是灭谛;悟这个‘空性’的‘知’是属于道谛,两者於出世间的时候同时得。 当然,大乘显教见道位以上初地菩萨乃至到十地菩萨,他们所现证的那个‘空性’,不管是悟空性的智慧,还是所悟的那个空性,就不会是法身佛,因为还没有成佛故。因为还有所知障,所以并没有圆满,不会‘遍知’的。唯独只有‘成佛’的境界,断除烦恼障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