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断裂的冈比亚 (第2/2页)
邦加半岛,又延伸到丹戎岛,最后延伸到巴雅岛。 巴雅岛最小,也最年轻。 矿脉相对埋得最浅。 所以这附近的火山都呈黑色,唯独巴雅火山呈现美丽的虹彩色调。果然,TA是整条地脉最新鲜,最稚嫩的一个新生岛。 以前对于天主信仰的执念,以前对于培根先生的嘲讽,现在,全都可以放下来。 现在唯一值得关注的事情就是: 巴雅岛肯定是整条地脉延伸处女地延长线最末端……同时,这条地脉延伸的途中经历了多次巨大断裂……首先马六甲海峡就是地球上一条巨大的裂口,这条裂口将苏门达腊跟亚洲大陆分开。 然后,巴达X海峡将邦加半岛跟丹戎岛割裂开来。 最后,还有另一道不为人知的断裂,存在于丹戎岛和巴雅岛之间……这条裂隙应该是最新鲜最晚出现的……这就是巴雅岛为什么能够找到黄金矿脉的真正原因……这就是德鲁伊维克森想要带领大家伙儿逃出生天的关键出口。 这个裂口倘若真的存在,那么,一定在南面。巴雅岛的南面是丹戎岛。南面的一道海底裂痕,将巴雅岛跟丹戎岛之间的联系切断。 当年,巴雅岛形成的时候,是何等伟力切断了TA和TA之间的联系?是上帝之手?是堕落的天使长路西法手中的某件神器?还是大地震?还是所谓的冈比亚古陆拼图漂移? 不管是哪种力量造就的,反正往南一定会找到裂口! 其实,这一刻荷兰人的思维是完全正确的。 在这个年月,达尔文尚未出生,魏格纳差得更远,德鲁伊维克森将军能够把事情认识到如此深刻的程度,已经算得上是卓有见地的杰出人物了。 只不过,巴雅岛跟丹戎岛之间存在大地震造就的巨大裂隙,这个充其量只能算是比较有可能的一个推测而已。 只不过,德鲁伊维克森这时候已经是死马当作活马医,完全无视可能性大小的问题,他认定了有裂隙存在,那就必须有裂隙,而且,必须尽快找到这个逃生出口! 不得不说,老将军的运气还真的很好。 这一次,被他瞎猫撞到死耗子,还真的歪打误撞蒙中了。
其实,苏门达腊、邦加半岛、丹戎岛、巴雅小岛的形成方式,跟遥远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完全不同。荷兰人这一次的推理完全是错的离谱,可是,架不住老人家的运气好,虽然猜错了过程,却终于蒙对了结果。 在南面确实存在很大的一条裂隙。 马三带着几个中国士兵,正守在那里监视着。 马三哥这时候脑子里也是很晕的。 特么的事情的发展跟当初料想的完全就不一样啊!七奶奶吩咐的事情,是让马三盯着裂缝外面的动静,倘若在远处海面上眺望到赛文舰队归来的帆影,拼了命也要弄出些尽可能最醒目的黑色烟雾来。 所谓醒目的黑烟,其实就是烽火狼烟。 几千年前的中国人就很熟练地使用这种方式来传达警讯。 只要七爷远远望见狼烟,必定就不会中了荷兰鬼子的埋伏计。 然而,小小的一个巴雅岛,此刻有两百多荷兰兵和三十多个华琉两国水手,早已经人满为患。侥幸是荷兰人没有想到大举搜岛,大家伙儿暂时还可以平平安安地利用山顶和树林躲着。 可是,大摇大摆走出去放火点烟,肯定会引起鬼子的警觉。 倘若不肯出去,一直躲着,等到七爷的舰队出现的时候,再临时去找引火发烟的材料,却又来不及了。 除非…… 除非是用煤油。煤油这东西泼在木头上,飞快地就可以燃起熊熊的烈焰,同时,煤油自带黑烟,倘若煤油的油烟不够醒目,还可以朝火堆上泼水。恰好煤油能够在水上燃烧,恰好泼过煤油的柴堆泼水也不致于一泼就完全熄灭。用这个新燃料来燃放烽火狼烟,真是太完美了! 所以七奶奶把随船带来的两桶煤油留给了马三。 这两桶油,原本是七爷走的时候,怕留守的亲友团们生火会遇到困难,特意留下两桶煤油来生火做饭用的。却不料七奶奶嫌这油烟味道难闻,怕熏得来饭团子味道变臭,一直没用。这时候就留给马三作为最后一刻的报警材料。 马三哥是个粗人,之前也没有想那些细腻纤巧的小心思儿。 直到这时候,他才恍然:七奶奶之前执拗的闹着要出去做饭团给大家当晚饭,她喋喋不休地重复了好几遍,“要做很多很多的饭团”,看起来,七奶奶是个极聪明的女子。 她把树林里的炊烟当作了A计划,倘若白色炊烟也能有用的话,倘若她的烹饪计划没有被荷兰人打断的话,也许马三的煤油就可以省下不烧了。 只有当七奶奶的行动遇到麻烦或者失败的时候,马三这边的煤油桶才会作为备胎B计划派上用场。 真是是聪明的小女孩啊!马三哥的心中感概万千。 然而,荷兰人并没有搜山,也没有从裂口的外面进来,荷兰人竟然出天花板上的火山洞口,用绳索悬吊空降了下来…… 这就完全出乎了马三哥的意料之外。 不过,没关系!反正马三的任务是等到七爷归航的时候放火点烟报警。这样一来,马三担当的这项任务反而更加易办了。荷兰人现在不在外面,风雨过后在外面放火完全没有人来干扰。 至于背后的地下湖里,荷兰人在搞什么,马三也懒得去管。 他只管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 话说,暴风雨中,荷兰人的战舰撤退到哪里去了呢? 马三是个寻常的中国农夫出身,没有面对过什么复杂状况,这时候感觉有点吃不准。 倘若荷兰舰队撤到很远的地方去了,那么,是不是不用报警也没关系了?200多号荷兰陆战队员,怕不是赛文舰队主力的对手吧?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