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做道场 (第2/2页)
酒好菜招呼来客。三拨做道场的锣鼓队分列东西北,主祭锣鼓由仙鹤道长领衔,代表的是孝子;另外两拨分别是已经成家的孝孙女和定山先生的徒弟们请来的。 简单的灵牌被供奉到了彩纸糊成的灵房之中。道士们制作的灵房柱子竹制而成,墙壁和彩瓦由红绿蓝纸镶嵌,宛如彩色的别墅,一共五层(大约三米高),从生活的现实世界,经历生老病死,到达上天极乐世界,灵房前供奉香烛纸钱、三牲刀头。所有晚辈纷纷穿素衣、戴白孝、捆麻丝,锣鼓队奏响哀乐,后人们到遗体前窥视诀别,一阵痛彻心扉的哭声之后,“八大金刚”(抬棺匠)盖棺钉棺,紧接着又是一阵哀嚎。 杨泽荣端过灵牌,领首跪在灵房前,子孙们各在其位,跪地哀悼,等待仙鹤道长施令。道长带着真实的感情为亡灵超度,这个辛劳苦一世的师弟,愿你在泣血哀颂的祭文中重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一九八二年孟冬,农历壬戌年九月初十夜,奠之良辰也,致祭孝男立叩:谨具香烛炬帛,三牲酒醴,时馐清酌,一切不典之仪,致修祭于新逝世,故显考杨公讳定山老大人西游,享年八十一寿之灵位前,悲痛而泣以文曰:呜呼! 秭葵山下雷霹雳,堂上父亲归西去。 儿跪灵前泪湿衣,肝肠寸断洒秋雨。 犹记那夜狂风起,吹散父子两分离。 儿跪灵前把话叙,父亲恩德与天齐。 生年光绪二十七,呜呼一去九归一。 一生吃斋念菩提,苦难也有八十一。 长工熬到半夜里,地主不给吃东西。 宣统削掉辫子去,剃头修行寺庙里。 八年潜学别沙弥,尔后老君收徒弟。 佛道集成晓天地,还俗三年娶贤妻。 生儿育女好福气,奈何土匪闹荒饥。
父要考虑生活计,吃苦耐劳费心机。 凄苦劳累日夜继,艰辛一生志不移。 大儿生时半升米,二子来时蓑裹衣。 三儿无食挖草皮,四儿抱怀驱寒体。 五儿何曾受人欺,六儿诞生好欢喜。 小儿宠爱衔嘴里,膝下个个未抛弃。 儿冷急忙制新衣,儿热赶紧凉水洗。 儿若染病父着急,背负怀抱不分离。 教儿无事少出去,怕儿出外受人欺。 岩边水边要注意,怕儿伤身药难医。 七子都进学堂里,纸笔墨砚全买齐。 教儿一主自知趣,嫖赌偷盗要决离。 为人公道讲理义,勤俭持家建根基。 唯望今生儿顺遂,发家致富性不迷。 儿大年满十六七,就去请媒把婚提, 东选西择费钱米,只望娶得好儿媳。 人品知识盖乡里,一孝妈来二孝爹。 荣华富贵招财进,儿子全部有出息。 父亲劳累伤身体,日夜累得汗淋漓。 一心只为儿和女,面带笑容饿肚皮。 父亲好心无能此,应该延寿到百余。 谁知我父无福气,身患重疾无药医。 延至是夜归天去,一家大小甚惨凄。 哭声震天泪如雨,可恨阴阳已隔离。 今日灵前把奠祭,保佑儿孙福禄齐。 青菜水酒莫嫌弃,望父品尝再归西。 哀哉,尚飨! 不孝子杨氏泽字辈荣、华、富、贵、招、财、进七子叩拜! 不孝孙女杨氏淑字辈……叩拜! …… 一段没有配乐、饱含深情、泣血带泪的祭文诵读之后,仙鹤道长老泪纵横,逝者子孙也哭作一团。又是一段长长的超度之词,三拨锣鼓分别响起,仙鹤道长围棺三圈,嘴里已久念念有词,几张纸钱盖于棺上,拂尘敲点之后,“八大金刚”抬棺而起。杨泽荣端灵牌,杨泽华举幡幢,杨泽进在最前一路抛洒“引路钱”,其余各家分别派一人执花圈。好一段泥巴路,因为近日夜雨有些湿滑,杨泽贵在淑芬的搀扶下才没掉了队。 到达墓地,仙鹤道长主持烧坑、下棺、祈祷、掩土、哭哀等礼仪,焚烧灵房、纸钱和殉葬物之后,将花圈插于坟头,整个仪式才算在悲痛中结束。 杨泽贵和七弟站在坟前,久久不肯离去。他们回忆着那个真实的父亲,这个经历了三个截然不同历史时期的老人,信奉了佛教、道教,也在孩子们口中了解了马列主义。除了祭文里的功德,他也有迂腐的过错,他不过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人会给他任何盖棺定论,“定山”这两个字仅仅作为一个父亲的名字,镌刻在了墓碑上。 遗憾的是,当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刚刚掀起、新的发展浪潮即将来临的时候,老人家在经历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之后,永远地离开了杨家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