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盗 第五更 (第2/2页)
。 陆渊看了他一眼,道:“新朝草创,百废待兴,方方面面都需要钱。而今天的收上来的这笔春税需要支撑整个琉球的财政直到六月。兄台应该知道,如今倭人萨摩藩已经是摩拳擦掌在我北部边陲蠢蠢欲动,他们不会等到六月。这也就意味着我手中的这笔钱需要支撑我们度过这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而战争是最需要钱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如此重视今日的赋税征缴。然而,今日你也看到了我的属下都是一些怎样的人,我怎么可能放心将这关乎命脉的赋税放心交到他们手上?” 听到这样的解释,许公子不置可否,但是他从这字里行间的意思却似乎是抓住了什么。 “陆兄缺钱?” 他突然打断陆渊,问道。 陆渊一愣,盯着对方看了很久。 陆渊不傻,他也知道无论什么时候,商人涉政都是要靠手中的钱。 政治在他们的眼中其实就像是一场风险投资,风险大,收益更大。 现在许公子如此发问,莫不是要在自己的政治前途上赌上一赌了。 “许兄有何良策?在下洗耳恭听。” 陆渊笑道。 而许公子却是一摆手,道:“良策谈不上。只是不知陆兄是否知道前几年琉球商税的收入有多少?” “这个自然是知道的,在前朝遗留下来的卷宗里都有。最多的一次是春税五十万两,虽少的一次是冬税十万两。而近二十年的平均收益是在二十五万两左右。”
陆渊如实回答。 在前来泊港之前,他也是特意做过功课的,就是为了不至于对琉球的赋税情况一无所知,从而被郑肃那帮人蒙骗。 “没错,可是据我所知,春税收取五十万两的那一年,前来泊港缴税的船只高达七千艘,而即使是冬季税收取十万两的时候,船只也有近千艘。而现在陆兄可以看一看今天时间已经过半,而来此交税的船只却只有不到五百艘,这说明什么呢?” 许公子将情况意义对比,最后将回答的全力让给了陆渊。 此时,陆渊当然是据实回答,道:“前两年琉球四海升平,而如今经过几次战乱,来自倭国的船只绝迹,而大明的商船不了解我们这个新生政权的善恶,自然也不敢轻易冒险踏入琉球的领海。这也是人之常情。” 而这个时候,许公子却是摇了摇头,道:“陆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倭国就不必提了,他们的国力弱小,自给自足尚难做到,何谈海上贸易。萨摩之所以不一口气吞并琉球,一是畏惧大明天威,而其次则是为了谋取与大明通商的利益。而商人又本是逐利的,战乱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自然是危险的,但是对于某些大明商人而言,却蕴藏着不少的商机。就比如琉球已经缺粮三月,而这些海商自然是可以前来贩售粮食,而且可以获得暴利。但是他们没有这么做,以致于陆兄只能采购那些走私商人的黑市粮,拿到陆兄就没有考虑过这个中缘由么?” 听到这番论述,陆渊皱起了眉头,道:“莫不是我们公然推翻大明天子赐封的藩国政权,天子震怒,下谕旨命令不准海商前来交易?” “当然不是,现在大明朝内忧外患,皇上自顾不暇哪还有时间来管这海外之事,再说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要好。大明朝廷今日不会对陆兄你有任何敌意,而我相信在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只要陆兄更没有更大的野心,朝廷也不会对陆兄的所作说为多说一个字。” 许公子轻易的就否决掉了陆渊的观点。 这么一来,陆渊可就是再也想不到还有什么原因能够造成现在的这种困窘局面了。 “许兄,你就别卖关子了,直接告诉我们真相吧!” 此时,一旁听了许久的蔡一铭也是按耐不住内心的期待了。 许公子看了他一眼,然后深吸一口气,将杯中的酒水一饮而尽。 然后眼神有些迷离的低声向两人道:“陆兄就没有想过海盗的原因吗?” “海盗?” 陆渊和蔡一铭都是大吃一惊。 陆渊虽然知道在明末时期随着郑芝龙等人的崛起,在明朝沿海出现了大量叱咤一时的海盗,他们啸聚洋面,割据无人居住的小岛作为据点,四处出击抢劫过往商船。甚至又是直接从官军防守薄弱的地区趁虚而入,洗劫城镇,令沿海地区的官员们头疼又没有任何办法。 然而,这样的局面都是在李旦死后,郑芝龙还没有确立霸权的过渡时期产生的。 现在距离李旦去世还有几年的时间,有李旦这个在东海洋面上具有统治级威望的霸主坐镇,到底还会有谁能兴风作浪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