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四九章 要未播先火 (第1/2页)
“半年就把朱仙镇木版年画给学会,这也太逆天了吧!” 吕秀波虽然没有学过木版年画,但是也了解想要学会木版年画有多难,他的一些堂兄弟里面,天赋最高的也是学了三年才学会了基础的技法,想要学会里面的精要,怕是没有十几年的功夫不成的,所以就算牛青青只是学会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基础,只用半年的时间已经很逆天了。 “朱仙镇木版年画线条粗犷,构图简单,色彩运用也不多,年画内容也比较朴素生动,所以学起来并不是太难” 牛青青看到众人一副不相信的样子,稍微解释了一下也就不再说什么,倒是李易眯起了眼睛,感觉她并不像大言不惭的样子,而且牛青青说的半年就能学会,也必然不是一些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基础,怕是连精要也能学了去,当然前提条件是吕梁栋老爷子会尽心尽力的教她了。 “好了,人来齐了,我们开始吧!” 看到了李易和吕秀波也过来了,楚婷婷作为东道宣布宴会开始,今天来的可不全是大梁电视台的人,有一些大梁文化口子的官员也过来了,因为他们都得给楚婷婷一点面子,而且据说楚老爷子今晚可能会露面,他们自然更加的争先恐后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楚婷婷才一下子摆了俩桌,那些文化口子的官员们有大梁电视台的一些年长的领导陪着坐在一桌,而楚婷婷把李易他们安排的这一桌上,坐着的就是的一些工作人员了,当然也包括艺术顾问张燕明老爷子。 “你就是策划出这个节目的李易小友吧” 众人落座,张燕明很感兴趣的向李易问道,因为他感觉李易太年轻,像李易这么年轻的孩子,一般是不会想到这种有着大情怀的电视节目的,除非李易文化方面的造诣特别高。而非常明显的是,李易并没有多深厚的文化造诣。 “张先生您好,小子就是李易了” 李易很是恭敬的对张燕明回应道,对于这位文坛巨匠,他不恭敬是不行的,毕竟小时候的语文课本上还有老先生的一些文章呢。 “你很不错啊,小李,现在像你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他们别说会想起来这些古老的民间艺术,就算是放到他们面前,他们很多人都不认识了,这也不能不说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悲哀” 张燕明痛心疾的说道,也知道错不完全在这些年轻人身上,一切都是这个越来越浮躁的社会造成的,如果任由社会这样展下去,别说这些古老的民间艺术越来越少,怕是慢慢的一些传统的节日也要消失了,而很多古老的民间艺术,都跟传统节日息息相关的,就如比这个木版年画,就是华夏春节才有的传统项目,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而随着社会的展,年画也变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可有可无。 从早二十年前说起,无论是乡下还是城里,大家过年的时候都是请一些德高望重或者肚子里有些墨水的亲人朋友,街坊四邻或者乡里乡亲的写一些春联,福字,然后再一大早赶个集市,买一些木版年画,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年画门神了,还有灶王爷,送财童子等等,等到了大年三十那一天,就开始把去年的春联福字,还有年画什么的揭掉,然后贴上新的,年复一年,年年如此。 到了十年前,也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时候,乡下没有太大改变,跟二十年前差不了多少,不过贴老年画的不多了,大家都喜欢买那一种工厂印刷出来的年画,至于城里,别说年画了,基本上就连春联和福字都是直接在街上买了,而且有一部分人,都已经不再贴年画,就弄点春联和福字一贴完事儿齐活,这让年味有是还有,已经不太重。 再看看如今,就连乡下都开始所有的东西直接买了,而且都喜欢买那种带着金粉的年画和福字,而城里基本上没有人家再贴年画和对联了,只是简简单单的贴个福字了事,年味已经消失的差不多,春节只是一个假期,不再像是一个节日了。 “是啊张先生,咱们华夏国的社会在展,经济在腾飞,但是有一样东西却过了经济展的度,那就是人心,人心越来越浮躁了,很多人再也回不到以前的宁静” 李易很是赞同的说道,这让张燕明只感觉他很对自己的脾气,忍不住又跟他说的深入了一些: “谁说不是啊,未来我已经不敢想象了,而且前一段时间,我看到过了一本不错的书,叫做,书里面很多幻想着未来的内容,特别是社会人文方面的一些东西,还是很有前瞻性的,未来如果真的是那个样子,肯定是我们社会上的哪个环节出了点小问题了” “是啊张老,您也看了那本书么,我以为那本书只是年轻人看的” 当张燕明说到了这里的时候,坐在张燕明另外一侧的楚婷婷双眼一亮,也很是感兴趣的加入了进来,一边开口向张燕明说着,一边给李易扔过去一个俏皮的眼神,显然是在告诉李易,jiejie我可是知道那本书是你这个小子写的哦! “不不不,那本书不仅只是年轻人才能看,像我这样的老人也是喜欢看的,说实话,一开始我并不认为这本书有什么好的,但是几位朋友推荐了,说文笔虽然稚嫩,但是内容很有趣味性和启性,而且里面包含的一些人生态度非常值得当下的年轻人们思考,还说自从上市以来,一口气卖了一百多万本,我自然是要看看的了,结果一看,还真的不错” 张燕明微笑着说道,根本就没有现坐在自己旁边的李易已经脸红的像是猴子屁股了,主要是被一位文坛巨匠这么夸赞,他真心有点愧不敢当,毕竟这本书大部分都是他“抄”来的。 “读书人的抄不叫抄,这叫做借鉴,李易啊李易,你一定要挺住,就算被张燕明这位文坛巨匠夸赞,也要保证脸皮的厚度!” 李易心中给自己打气道,而张燕明则是继续说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