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章 (第2/2页)
无法取代小麦,打破粮食对明的制约。 产量就不用说了,中原原始的稻种产量不比小麦高,而且从插秧到成熟,要五个月的时间。再加上育苗期一个月,也就是半年的时间,一年只能种一季。 所以,水稻只在江南地区是主要粮食作物,在北方,仍然是小麦的天下。 直到占城稻的出现...... 后世的人们对这种来自古代越南的水稻有一个误区,那就是,以为它比中原的原有水稻产量高。 其实不然。占城稻的产量就算高,也没高到哪去,还不足以高到让华夏大暴人口的程度。 它最大的优势也不是产量,而是成熟期。 从下地到收割,只要三个月,有些地区甚至可以两个月就完成从种到收。 这就太关键了。 江南地区完全可以种两季,像海南这种地方可以种三季。 而且,正因为生长周期短,完美的避开了南方的梅雨、台风季节,规避灾害更加稳定。 最最重要的是,在北方,原本只能种一季小麦的情况被彻底颠覆,时间足够种一季水稻,再种一季小麦。 这是一个从“一”到“二”的质变! 也是两宋为什么强敌在侧,三冗难消且天灾不断,还能凑和着过......而且过的还不错,甚至混成了历史上最富的朝代的原因之一。 因为,它赶上好时候了。 如果从粮食的角度来解读华夏历史,那么小麦是第一个台阶,占城稻就是第二个。
...... 老贾发现,深入的和唐奕聊天,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这个小疯子有一种异于常人,却能发人深思的本领。 做当大宋曾经的宰相,他想过粮食的重要性,想过怎么多产粮,想过前人的经验教训会给今天带来什么启发。 可是,他却从来没想过把粮食放在全局的角度,来审视整整一千多年的历史...... 长叹一声:“如些说来,我辈无能啊!” “等到了一个千年之机,却还是把国家弄到了今天这个地步!” ...... 唐奕看着老贾,“不是一个千年之机,是两个!” “两个?” “对,两个!一个正在发生,一个......已经到来。” 站起身来,“相爷移步说话。” 把贾昌朝请到桌案前,取出一张大大的山河图,缓缓展开。 老贾一搭眼,上书几个大字:大宋疆域图。 可是,图挺大,字也挺大,大宋好像......有点小啊,只在图中间画了小小的一点。 唐奕一指图上最右,几乎十数倍于大宋的一大片土地。 “相爷现在应该已经知道了,海的那边不是尽头,而是另一片陆地。” 贾昌朝点头,“嗯,虽然只有两天,但涯州处处都是那片大陆的离奇传说。” “那相爷也应该知道,船队带回了那边的东西。” “你是指玉米?土豆和番薯?” “对。”唐奕重重点头。“这几样东西,单论产量,可以把大宋的粮产最少提升一倍!” “而且,若是实际推广开来,远不止一倍,三倍、四倍也非不可能!” “哦?” 唐奕解释道:“相爷还不知道吧?玉米、土豆不但产量惊人,而且不挑地。” “耐汗、耐寒、耐热、耐盐碱,适应性极强,连山地、石头缝子都种得出来。” “相爷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 贾昌朝瞪圆了双眼,万没想到,那小小的百艘巨舰之中,最不起眼的一艘小船里的种子竟是如此至宝。 “人口!” 老贾几乎是嘶吼而出,眼中直冒绿光。 “若是如此,天下之间,无处不可耕,无处不可种,必然户籍暴增!” “如今大宋有户六千万,近亿人口......” “若能暴涨四倍,就是四亿多啊!” “呵呵。” 唐奕笑的极为开心,问出一个让贾昌朝之后三天都睡不着觉的问题: “上一个千年之机我们并没有把握好,那么这次若是给相爷相当于四个大宋的一局好棋,相爷打算......” “如、何、落、子!?”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