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航空工业的成果 (第2/2页)
像是德国人的梅塞施密特me323型飞机,但机体更加的流线型,不是me323那种公共汽车式造型,因为动力足,也不需要液态起降助推火箭。它具有很多后世运输机的设计思路,如大容积和低底板的货舱,可开放的机头门扉和多轮起落架等等。 它的动力系统是六台“hhy-o5”活塞式液冷动机,单台功率1ooo千瓦(1341匹马力)。最大航3oo公里,巡航度23o公里,升限6ooo米。在满载14吨负荷时,可以航行14oo公里。如果把载重降低到8吨的话,它能飞出2ooo公里。在这个时代绝对算得上一流性能。 接下来,黎米石又在厂方带领下,登机参观了飞机内部的驾驶室、货舱等等。军方的代表们都对那个11米长,3。5米宽和3。5米高的整体货仓赞不绝口。因为是刚刚出厂的新飞机,机舱里还弥漫着一股刺鼻的胶水味道,不过对于军队的人来说,这点儿味道完全无所谓。 …………………………………………………………………… 接下来,他们又开始参观另一架四飞机。 这架飞机就完全不一样了,刚才的运-3是军用运输机,而它却是一架客机。 黎米石走在舷梯上登机时,顺便问道:“这就是你们用轰炸机改进的运-2灰雁运输机吧……” “呃,是的……43号方案失败后,我们就对它进行了重新设计,成为了一款客机……”宋总经理和西飞的代表们脸色都有些尴尬。 因为这款飞机的来历对于西飞来说不是那么光彩,它的前身是西飞去年的用于竞争轰-2后继机型的一款轰炸机,代号是“43号方案”。当时,西飞、金飞和上飞三家企业都参加了新重轰炸机的选型,三家都拿出了自己的新重轰方案。 结果自然不难想象,西飞的“43号方案”根本入不了空军的眼,第一轮试飞就被淘汰了。但这款落榜重轰的设计也不是全无优点,它的飞行非常的稳定,安全性好得惊人。好吧,这样的特点显然更适合当民用机。 今年年初,正好交通部刚刚拿出了本年度的《民用航空的展规划》,计划里就需要好几种民用飞机,其中就有大型客机,交通部向全国的飞机公司都了招标通知。西飞接到通知后,总工程师灵机一动,就马上把落选的“43号方案”拿出来,进行了一番魔改之后,就成了现在的这款运-2“灰雁”旅客运输机。
在这次交通部的大型客机招标中,同时参与竞争的还有三家企业,除了老对手金飞和上飞之外,就连渤航也跑来凑热闹。在四种机型中,论度“灰雁”是最慢的,而且还是老式的双翼机。但我们都知道,客机最重要的指标是安全性,其次就是舒适性,度还真不是最重要的。 于是“灰雁”就凭借它极高的安全性和飞行稳定性,完全压倒了三个对手,西飞总算扳回一局。按照某位评委的话说:“对,它确实很慢,仿佛是在逆风中飞行一样,但它留给人们更多的则是优雅和安全的印象。” “灰雁”是一种采用不等长翼展的双翼飞机,它的外形比较接近原时空英国的汉德利-佩季的h。p。45客机。全机大量使用金属构造,只有机身后段及机翼表面由织物蒙皮覆盖,两翼间通过十几根交叉的撑杆固定,两块水平安定面间装有三垂尾,采用后三点固定式起落架,动力系统为四台“hhy-o5”活塞式液冷动机,单台功率1ooo千瓦(1341匹马力),四台动机被分别安装在位于上、下翼的动机短舱里。 “灰雁”上有6名机组人楸,可以乘坐4o名旅客,最大度26o公里,巡航度21o公里,航程18oo公里。 “嗡嗡嗡……” 在引擎的轰鸣声中,两架大型飞机一前一后的滑跑着,先后腾空而起。它们在空中飞行了一个小时后,才再次回到地面。 运-3“火烈鸟”重型运输机显示出了它优越的起降性能,它只需要4oo米的跑道就可以起飞,而降落更是只需2oo米土质跑道就可以停下来,这一特点非常适合战场情况。 ……………………………………………………………… 在西飞进行运-2和运-3的验收程序的时候,金飞和上飞这两个老对手也在进行他们的新机型验收工作。 在去年的新轰炸机竞争中,金飞和上飞都中标了,就西飞一家落榜。金飞的是轰-4型重型轰炸机,世界上第一种全金属结构四单翼重型轰炸机。这种轰炸机的外形就像是原时空b-17,呃,本来就是b-17的魔改版。轰-4载弹量为5ooo公斤,最大航43o公里,航程35oo公里。 上飞推出的型号,是一种双轰炸机,虽然载弹量不如轰-4,但其他性能很不错,尤其是度,居然突破了48o公里,比现在所有的战斗机都飞得都快,所以也被选中了当做中型轰炸机,最后被定名为轰-5型中型轰炸机。轰-5的外形有点儿像是原时空的dh98蚊式轰炸机的放大版,但机头伸出得更长。和蚊式不一样的是,轰-5是全金属结构。轰-5的载弹量为2ooo公斤,最大航48o公里,航程26oo公里。 四架轰-5型中型轰炸机组成一个梯形编队,在8ooo米高空高掠过,在它们身后拉起了八道白色烟柱。 “哈哈哈哈,真是太快了!太快了!轰炸机居然比战斗机还快!”其中一架飞机上,前来验收的军代表兴奋得满脸通红。 这时,驾驶员突然说道:“年上校,前面是金飞的轰-4……” 年上校连忙对驾驶员说道:“哈哈哈,追上去,过他们……” 两组飞机你追我赶的从海上飞了回来。 上海客轮码头上,一位刚刚下船的外国游客好奇的看着这些飞机。 “这就是中国的新式飞机吗?”这人用俄语自言自语的说道。 这时,一个身穿海军少校制服的中**官走了过来,用俄语向他问道:“请问,您是从长崎来的高尔察克先生吗?我是中国海军接待处的于少校,奉命前来接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