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50 (第2/3页)
府的事宜。午后的时光,他便会回到折香堂内,二人或者一人坐在书案前一人靠在杨妃塌上一起静静地看书,或者朱棣拥着奚梅静静地在园子里走一走。有一日奚梅好奇地问:“你摆了一架瑶琴在这里,却从不见你弹奏。” 朱棣放下手中的书册,走过来揽住她道:“我不会,我以为你会。” 奚梅双手一摊:“我只会酿酒,日日跟着张大娘学厨艺都不见长进,更别说弹琴了。” 朱棣吻一吻她的耳垂:“不会就不会,这琴放着也挺好,你若想学,我有个弟弟精于此道,请他来教你便是。至于厨艺,”他心疼地执起奚梅的手,“我觉得你还是不要学了,你看看,这是你第几次被烫到了。” 于是,奚梅便不好意思地垂首。二人便是在这样的光景中过了月余,春意一日浓过一日,奚梅对折香苑的熟悉也一日胜过一日。如今已经不用姝娈的陪伴,自己也能在折香苑里来去自如了。 只不过,她从不踏上那栈桥半步。这一日站在栈桥的这一端看到葛诚走了过来,便闲话了几句,奚梅道:“这折香苑的景致与苏州园林如出一辙,不知葛先生师承何处?” 葛诚守着礼回话:“卑职少年时曾是天如禅师惟则的弟子,在苏州客居时参与过狮子林寺的建造。” 奚梅一听,凭添了几许亲近:“我原是住在苏州十泉里的,与狮子林寺只有一街之隔,倒真是巧。狮子林寺鬼斧神工,葛先生好手艺。” 葛诚也是有些意外:“小姐抬举了,葛诚还能与小姐攀上这样的渊源。” 如此叙过几句葛诚也就告退了,奚梅有时一个人时会有些怔忪,她有着朱棣热恋的爱怜,与姝娈也能说说笑笑,张大娘是真心疼她,就连着葛先生也曾客居苏州。可她心里还是空落落的,“阿蕊,jiejie好想你,你过得好吗?”每每想到阿蕊,她就会想回家。然而这样的心情,在朱棣面前,她从不露出半分,朱棣堂堂亲王煞费思量地待她这样的好,好到她不知该如何去张口说想回家,她第一次真心爱慕一个人,也害怕那个人会难过,她左右为难。 春日里的清明节那一天,陌上花开的好时光。朱棣这一日替她束完发后并不离开,对她温柔道:“今日,陪我去见一个人可好?” 奚梅有些好奇:“是谁?” 朱棣神思有些悠远:“我娘。” 奚梅这才想起今日是清明节,点点头道:“我换件衣裳。” 朱棣在廊下负手而立,奚梅换过一件没有任何绣纹的浅碧色长裙,又披了件洁白的纱衣,不见任何首饰,只一根浅碧色的绢带束发,素腰盈盈一握,整个人纤细柔和。 这是她第一次一步一步真正走向那一座座恢弘巍峨的宫殿,朱棣携着她的手与她并肩而行,三宝和姝娈跟在身后。王府中人望之无不暗暗咋舌,从来燕王爷与燕王妃出行,燕王妃都是立于王爷略略身后的位置,绝不会错了规矩。都知道王爷爱极折香苑的那位小姐,府中之人,口耳相传,谁也没亲眼见过。私下里也有好事之人跟姝娈打听这奚家小姐到底如何,姝娈调皮地道:“那是谪仙般的人物,哪有言语能形容得出来。你若是想知道,自己去求王爷赏个恩典进园子里伺候不就成了。” 姝娈的话在今日应验,叫众人总算是瞧见了这个谪仙般的人物。远远望去,身姿如轻云蔽月,行动若流风回雪;立一方水上,腰如约素;于栈桥之上,如芙蕖出绿波,莲步姗姗而来。待走近时,眉不画而翠,唇不点而红,不御铅华,柔情绰态,倾国与倾城,不过如此。 然而更让众人诧异的,是他们的王爷。朱棣一向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疏淡在这位奚家小姐面前荡然无存,唯有毫不掩饰的柔情蜜意。在王爷眼中,天地间只有这奚家小姐一人,再无其他。 张玉领着一队人马在涵元殿前守候,燕王妃一早就被传话今日不必随王爷前去庆寿寺祭拜孝慈高皇后,秋夕隐在下人们中间看见二人携手而来,终于明白,无论如何,自家小姐的恩宠就此一去不复返了。 庆寿寺离燕王府并不远,朱棣对奚梅笑道:“你日日都闷在折香苑里,从未见过北平的景致。今日,我们一道走走,步行前往可好?” 春犹未透,花枝正瘦,和风扶摇柳新绿,垂杨烟外晓云轻。奚梅盈盈笑语道:“自然是好。” 去年元宵节朱棣微服出巡,因一盏梅花灯,那样大的阵仗当众收了姝娈,北平的老百姓大都记住了燕王朱棣的风姿。 姝娈进府后燕王府并没有传出姝娈成为燕王新收的姬妾的消息,真的只是侍女。上个月燕王朱棣自京师回来,一路抱着一名女子进府的消息早已传开。而今日,燕王朱棣与一名女子携手步行出府踏春,姝娈不过只是跟在那名女子身后的一名侍女。虽然街道一早已被侍卫们清空,仍有些好事之人躲在暗处,探头探脑想一察究竟,能多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 一行人到达庆寿寺时,连道衍大师也甚为意外,向来祭祀孝慈高皇后都是王爷与正妃同行。因着是孝慈高皇后的拜祭大典,故而今日庆寿寺闲杂人等不得入内。朱棣见道衍和尚倍感意外,只淡淡道:“大师,今日是本王独自来拜祭母后。”于是道衍和尚不动声色,引着朱棣带着三宝前往大殿,其余人连同奚梅在内一同侯在了宝殿之外。 祭祀的祭文一早就已备好,三宝接过,响亮的声音远远地缓缓地一字一字地传出大雄宝殿:“皇后懿懋温恭,克己雍肃,垂世之典……”朱棣自道衍和尚手中接过香后三拜再将香交回给道衍和尚恭敬地呈入坛中。在三宝的朗朗声中,道衍和尚敛眉悄声问道:“王爷从京师回北平,一路有美在侧,山光水色。王爷走了好些日子,不知可有收获?” 朱棣目光微闪:“父皇器重的,朝中现任兵部左侍郎齐泰不过是酸儒秀才出身,不足为惧。自蓝玉将军一案后,朝中已无将帅之才。本王一路走来,发现那济南都督盛庸和铁铉算得上人才,若能为本王所用,将大有裨益。若不能,想要取道山东,怕是要费些功夫。” 道衍和尚沉吟道:“王爷起事时,意不在攻占城池。乃是要火速直取京师,倘若绕过山东,战线势必拉长,恐怕粮草供应不及。如此看来,倒真是有些棘手,还是要设法招至麾下才为上策。” 朱棣不疾不徐道:“本王也是这样打算,不过父皇如今还在,此时不能有任何动作,只能徐徐图之。” 道衍和尚又道:“不知皇上与皇太孙对王爷和奚家姑娘的事情怎么看?” 朱棣思量着:“父皇倒是信了大半,皇太孙还是有些将信将疑。” 道衍和尚颔首:“皇上年岁大了,人老了难免会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做的一些错事,有着皇上对王爷的愧疚之情,多半是信了。但毕竟王爷多年来从不风花雪月,皇太孙对早年间的事情也不知情,有疑虑乃是情理之中。”顿一顿复道:“老衲倒是有一个办法。” 朱棣忙道:“愿闻其详。” 道衍和尚缓缓道:“宁王与皇太孙年龄相仿,志趣相投,又总是一副清风朗月的模样,因着庶出的身份从来都置身于皇权争夺之外。王爷冷峻惯了,担心自己在花前月下时会有些木讷,惹怒红颜,此时正一心绕着奚家姑娘心思围转的燕王爷请宁王前来燕王府小住,以便能向宁王请教如何能搏红颜一笑。成婚在即,王爷与奚家姑娘花好月圆的事情再经由宁王之口说与皇太孙,宁王精于诗词歌赋,说道起来,必能描绘出一幅缠绵悱恻,柔情似水的儿女情长。” 朱棣看向殿外:“大师的计策甚好,本王回府后即修书一封送给十七弟。本王与梅儿本就两情相悦,若是十七弟觉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