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九章 打就打吧 (第2/2页)
可以保证自己的统治而选择阉割百姓血性的人。当知道了整件事情的缘由之后,百姓们的血性被激发,对周金两国的仇视瞬间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自李墨建立安西这个势力以来,对待治下百姓那是没话说。再加上安西这个新势力建立时间不久,内部贪污**的想象几乎还没有出现,百姓对安西的拥护程度自然不是大周跟大金可比。 原本一无所有的百姓到了安西以后过上了有屋有田的生活,可以说只要自己肯卖力气,那就不存在冻饿而死的情况。而百姓的目光虽然短浅,只顾眼前,但谁若是想要动他们已经拥有的东西,那他们还是会选择奋起反抗的。 周金两国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消灭安西。一旦安西被灭,那百姓们此时所拥有的一切就有可能会失去,这是百姓们万万不能允许的。本来一穷二白,好不容易有了一些财富,好日子还没过上几天,谁敢来破坏自己的好日子,谁就是自己的敌人。 周金两国都错误的估计了安西的战争潜力,为此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安西军的常备兵马有三十万,但在三方势力宣战之后的短短一个月的光景,安西军的兵马就增加了一倍,由三十万变成了六十万。虽然新增的这三十万人马比不得正规军,但安西之前所施行的全民皆兵策略却在这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每到农闲之时,那些无所事事的青壮就会被当地官府组织起来集训,而到了这时,这些曾经接受过训练的青壮只需要在新兵营待上两个月,那就可以拉上战场。 这就意味着时间拖得越久,安西军的战力就会越强大。这是周金两国事先始料未及的地方。他们的计划是针对安西军的三十万人马来制定的,而现在安西忽然增加了一倍的兵力,那就意味着他们事先议定的计划已经赶不上现在的变化。 只不过开弓没有回头箭,挑起了战端,这时候再想要收手就不容易了。大周还好说一些,毕竟还没有与安西军交锋,可大金就倒霉了。大金蓄谋已久,在于安西相互指责的同时,完颜宗望与完颜宗弼也展开了对安西军的进攻。安西军针锋相对,立刻以岳飞、高宠、杨再兴等人为将,展开了反击。
当初为了缓和两方的关系,双方在各自所占的边境并未驻扎太多兵力。但出乎金人所料,他们秘密调兵谴将,可安西同样也没闲着,也在秘密抽调兵力。大金开战的头炮就成了个臭子,被安西军迎头痛击,差点就被打懵了。 和平了一年的日子过去了,随着安西、大周、大金三方的国家机器开始转动,新一轮的争霸战也随之开始。 安西事先有了准备,此时正应了李墨的那句兵来将挡,水来土屯,已经武装成刺猬的安西叫大周、大金这两个不怀好意的邻居此时颇有些无处下嘴。 开局不利啊,原本在大周、大金看来十拿九稳的战略要地此时还牢牢的掌握在安西的手中,而到了这时,大周与大金也彻底撕破了伪装,放弃了占便宜的想法,开始与安西展开一城一池的争夺。 安西两面作战,却并不显得慌乱。各地官府一面安抚民心,一面有条不紊的开始支援前线的战事。 大周的平西军、虎威军西进,开始攻打安西的西北防线,只不过安西军事先有了防备,大周的兵马进展并不顺利,依旧被挡在安西的领地之外。有卢俊义、孙安、卞祥、杜壆等猛将在,大周的虎将也占不到什么便宜。 而与大周相比,大金这边的战事就显得惨烈了一些,完颜宗望与完颜宗弼兄弟不可谓不努力,只是对大金,安西明显要更加小心,除了岳飞、高宠、杨再兴等人外,林冲、徐宁、唐斌、郝思文这些用兵的高手,也叫金兵吃尽了苦头。 要论将帅的素质,刚刚建国没多少年的大金又怎么比得上安西的底蕴。当大金还在为一将难这个问题求发愁的时候,安西已经开始了对军中中下级军官的系统培养。在这里要感谢大周的天子柴冲,没有他的“暗中相助”,也不会有那么些对大周感到失望的人才转投安西。而李墨就趁机将专门从事军事教育的兵学院给建立起来。 有了这座兵学院,李墨就不需要为军中缺乏中下级军官的事情发愁了。有了王焕、徐京这些虽然已经不适合上战场,但却领兵经验丰富的人充当夫子,李墨有信心打造一支新鲜血液不断的强军。 一支军队,大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那些中下级军官,因为大将的每一道将令,都是通过这些中下级军官来执行实现。不客气的说,掌握了这些中下级军官,就等于掌控了这支军队。没有军队的支持,光杆司令是造不成反的。 李墨自任院正,这也就意味着安西军所效忠的对象只有李墨一个。当初建立兵学院的时候,还遭到了以徐和为首的一帮文臣的反对,但在听完了李墨的解释以后,徐和等人猛然发现,这座兵学院的建立,可以极大的减少军中大将拥兵自重的可能。 受大周以文制武的熏陶多年,徐和等人对武人掌兵一事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最担心的问题就是拥兵自重。可若是李墨的想法真能实现,那安西这个势力即便日后没有了李墨,也不会出现“黄袍加身”的故事。 大将只有领兵权,却无治兵权,再加上中下级军官只效忠担任院正的皇帝,那就意味着即便军中真有人心怀不轨,那也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若是真叫他成功了,那只能说明当时的皇帝已经到了天怒人怨的程度。 此时的兵学院刚刚成立不足两年,也只是刚刚送走了头一届的学员充实到军队中,但徐和等人对这批学员在军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却是充满了信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