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战事再开 (第2/2页)
有一套人马,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更重要的是三家都知道解决了正统以后三家就会对上。如今柴英、柴慎的展势头不错,柴英地盘虽小,但也算是兵强马壮,更重要的是他对所占地盘的掌控力要比其他两家要高。而柴慎就更别说了,他这个蜀王倒是实至名归,巴蜀一地被他尽占,重兵守住了入川的道路,他就是巴蜀的土皇帝。只不过巴蜀之内的势力与柴慎尚未谈拢条件,这才滞缓了柴慎出蜀夺关中的进度。 在三家里,就数柴勇这一路最不顺利。先是朝廷先拿他开刀,紧跟着摩尼教又蹦出来跟他争抢地盘。柴勇手下虽然人马最多,可同时要应付几个方面,还是有些捉襟见肘。而且最要柴勇头疼的还是地方官员的选拔上。柴勇好武,对文人不屑一顾,结果等他起兵了以后才现,他以前所结交的那些江湖好汉打仗一个顶俩,可对于治理地方民生,还是需要依靠文人。 虽然在身家性命的威胁下那些文人低了头,可那办事的效率,实在是叫人不忍提起。柴勇眼下麻烦一堆,而最紧要的麻烦,还是李墨手上的六万官军。现在是六万,柴勇却不敢保证日后不会变成十万。相比起三王做掌握的地盘,还是死胖子的正统手中掌握的资源更多。之前三王作乱打了朝廷一个措手不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机器缓缓开动,那些资源将源源不断的输送到李墨的手中。 为了尽快解决李墨,避免夜长梦多,柴勇还是决定向摩尼教派出使者,提议两家再次联手。只是相比起上一次的联手,这次想要让摩尼教出手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恐怕会更大。不过柴勇已经有了心理准备,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舍不得媳妇抓不住流氓,现下最要紧的是解决李墨手上的六万官军,等解除了来自朝廷的威胁,日后有的是时间跟摩尼教算总账。 ……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李墨的大军回营以后自然是喜气洋洋。李墨并未让大军入城,而是选择在城下扎营。广德如今尚未修缮完毕,一座四处漏风的城池,进不进驻没多大区别。
回到帅帐,李墨着实夸奖了阵前立功的徐宁跟关胜,待到热闹了一阵,众将纷纷回帐之后,李墨问留下的高宠道:“事情办得如何了?” 不同于卢俊义跟岳飞,高宠才算是李墨的心腹人,李墨在辽国丰州所做的事情高宠也是参与其中,所以李墨也没什么需要隐瞒高宠的。 在海上想要掌握话语权,那就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舰队,而李墨先知先觉,走在了大周所有人的前面。李俊、张顺、阮氏三雄所率领的舰队可以保证李墨在十年之内无人可以撼动他海上霸主的地位。而将耽罗岛彻底掌握在手中,就是李墨海上称霸的关键。 有了辽国丰州作为根基,李墨如今已经不再缺少养马地,耽罗岛虽然也是一优良的养马地,但其作用已经不再像当初那样缺一不可。李墨想要掌握耽罗岛,最重要的还是耽罗岛的地理位置,作为一个战略要地,耽罗岛实在太重要了。在李墨的眼里,耽罗岛就是一艘不会移动的航母,有了耽罗岛,无论是朝鲜还是日本,亦或者是大周,那都需要看自己的脸色行事,而一旦耽罗岛丢失,那就意味着李墨在朝鲜所做的一切的努力都将付诸流水,而这是李墨不愿也不想看到的。 高宠很清楚李墨的心思,同时他也给李墨带来了好消息。此时的耽罗岛已经随着朝鲜的归附成为了大周境内的一郡,而随着萧让成为郡守,栾廷玉成为都监,耽罗岛也就成了李墨的私有地。 “可惜有些委屈了栾廷玉。”李墨有些遗憾的对高宠说道。 高宠闻言笑道:“以栾兄弟的本事,做一个都监是有点屈才,不过相信以主公的本事,绝对不会亏待了栾兄弟。” “呵呵……你倒是对我挺有信心。三郎,你与卢员外还有岳鹏举共事过一段时间,你觉得他二人可有可能?” “没有。这二人只知忠义,却不知忠义也是要分人的。主公最好不要冒险。若是非要招揽,或许等到山河破碎的时候才有机会。就眼下,即便京城那位倒行逆施,也不见得能使他二人改变心意。”高宠闻言摇了摇头,颇有些遗憾的答道。 这卢俊义跟岳飞的本事,高宠自然是心知肚明,可也正是因为相处过一段时间,高宠对这二人的性情也比李墨更加了解。用李墨的话来讲,这二人所信奉的忠义之道或许用愚忠来解释更加贴切。若是让他二人知道李墨在境外另有基业,即便不拔刀相向,但划地绝交这种事还是极有可能生的。 李墨原本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才有这一问,但见高宠回答的如此干脆,李墨也就揭过此事不再提起。转而开始跟高宠交代起了接下来的任务。 “让我领兵离开这里?”高宠不解的看着李墨问道。 “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在这江南不单单只有宁王这一个反贼,摩尼教同样也是一大患。虽然之前咱们胜了一场,叫摩尼教损失惨重,但摩尼教中也是有能人的,未必不能看出与宁王合则两利,分则两害这种事。所以为了防备摩尼教与宁王军再次联手,我打算让你与卢员外率领本部人马埋伏在路旁。一旦摩尼教真的起兵,那如何决断由你自己决定。” 独立领兵的权力一直都是高宠梦寐以求的,虽然对不能参与与宁王军的大战感到有些遗憾,可机会难得,能有独立领兵的机会,高宠还是不愿放过。更何况李墨更是给了高宠独断的权力,也就是说到时是打是走,都由高宠自己决定。 “高宠领命,必不让摩尼教这种跳梁小丑扰了主公的兴致。”高宠拱手对李墨保证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