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六十章永磁材料 (第2/2页)
去的研究专长就是钕铁硼,通过在钕铁硼中掺入其他稀土元素,他发明出了最大磁能积达到每立方米390千焦的新材料,超过了同期日本学者达到的最高水平,也因此而赢得了平野贞夫等一干日本学者的尊重。不过,平野贞夫知道,即使是那种新型钕铁硼材料,其性能与大门口那块磁铁相比,也相去甚远,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里,孙玉智一定是发明出了更好的材料。 在过去近10年时间里,更高性能的永磁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钕铁硼材料进行掺杂处理。如果孙玉智能够发明出性能更高的材料,同时又如他自己所言,有一年时间没有接触钕铁材料,那就意味着这种新材料的配方应当是在钕铁硼之外的一种新组合,这个信息对于搞永磁材料的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钕铁硼的研究,已经进入瓶颈了。”孙玉智有些不好意思地对平野贞夫和中川元久说道,“我打算用其他的稀土元素试一试,也许能够有更好的发现。” “这些永磁材料,就是你的新发现吗?”中川元久指着展厅里的各种演示材料问道。 “这些只是一部分。”孙玉智用谦虚的口吻,说着牛气烘烘的话。 “孙君,我觉得这些材料的磁能积比钕铁硼高多了,你是怎么做到的?”平野贞夫焦急地问道。 孙玉智面有难色。道:“平野君,不是我不想告诉你,实在是……你还不知道吧,我现在已经不在京城工业大学工作了,我现在服务的机构叫安河材料学院。是一家民营的研究机构。所以……” 后面的话,孙玉智不需要说出来了,平野贞夫和中川元久自然是能够听懂的。 如果孙玉智还在京城工业大学。那么搞出一种新型材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赶紧写文章去发表,对于前来交流的同行,他也不会扭扭捏捏地保密,而是会把所有的技术奥妙向对方合盘托出。当年因为这样做而流失出去的技术不在少数。有许多技术都是中国学者率先发现,却被外国公司抢注了专利。类似于京城工业大学这样的机构对于申请专利之类的事情是不屑一顾的,他们甚至可能会因为别人用自己的技术申请了专利而感到自豪。 平野贞夫这样直言不讳地向孙玉智了解技术细节,也是因为知道中国学者的习惯。在他想来,只要多恭维孙玉智几句,他肯定就会把最重要的技术环节透露出来。技术在很多时候不过就是一层窗户纸,孙玉智如果能够帮平野贞夫捅破这种窗户纸。那么平野贞夫回到日本之后,就能够迅速地把技术开发出来,而且能够抢在孙玉智反应过来之前,把所有的专利都注册一空。 可是,孙玉智却告诉平野贞夫。自己已经不在京城工业大学工作了,他现在的工作单位,是一家民营研究机构。民营机构可不比国有单位,人家做事是要讲究经济效益的。一种技术开发出来了,民营机构肯定会赶紧去注册专利,同时要求研究人员严格保密。孙玉智想向平野贞夫和中川元久暗示的,就是这样一个信息。 “那么,孙君,你们这项技术申请了专利吗?”平野贞夫问道。 孙玉智道:“具体细节我不太了解,不过据说我们的法务部已经将此技术送交了国际专利组织,现在应当是在审批期间吧。过一段时间,你们就能够检索到我们的申请信息了。” “如果我们春山公司希望与贵学院合作,应当怎么联系?”平野贞夫又问道。对方既然已经申请了专利,那么想抢占这个专利的可能性就没有了,他现在要考虑的,就是退而求其次,看看能不能与对方建立起合作关系,再伺机从合作中寻求最大的利益。 孙玉智用手一指,说道:“我们学院在那边的展馆设有咨询台,你们可以到那里去和我们的销售人员洽谈。” 王晓晨向秦海说起的日本人,正是平野贞夫和中川元久。秦海为了故弄玄虚,向所有人都下了封口令,因此这二人在王晓晨那里并没有得到自己希望了解到的信息。不过,王晓晨也给他们留下了一个机会,让他们改天来找秦海直接洽谈。 平野贞夫与公司联系过之后,决定临时改变行程,在中国逗留下来,以便与秦海面晤。在十分迫切地约了几次之后,秦海终于答应和他们见面了。(未完待续。。。) 小说巴士[www.xs84.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