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七章 我们去临安府 (一) (第2/2页)
车,这样他们可以轻轻松松地行路了。 临安县城到临安府的道路好走,而且由于经常要向着临安府运送木料石料啥的,路面经常会被人平整,虽然不过一百多里地,但是这车还是要有的,可以当移动仓库用。 这辆四轮/大驴车的四个轮子,他们是找工匠煣制的,加工这个他们还是比较擅长的,木匠用整片的轮辋与轮箍以增加强度,同时还把轮毂镶了金属边,这样可以减少磨擦。 当木匠送来时,他们多付了工钱,光看那轮毂上的铆钉就说明人家非常认真。 他们这一辆四**驴车的其它部件,就自己加工了,简单的,用旋转式硬木前轴以转动方向,前车桥与双辕杆是制作在一起的,但它通过旋转的枢轴与底盘连结起来,因此易于转向。 这个如同那面世界所说的转向机构一样,但是它最早在中世纪末的欧洲开始出现,还可以追溯到15世纪欧洲的战车,而且可以推断,当时前轮比后轮小。 这种前转向机构也是大多数16世纪以后的旅行车的典型特征。 但是,至于可以转向的前车桥就不是什么新设计了,因为大约公元前1世纪凯尔特工匠就使用了它,基本结构一直到现代的四轮马车也没有啥变化,最多是材质上越来越坚固。 其它的部件就是宋子强和万士达的事情了,他们把那三轮摩托车的板簧和弹簧都装备在车厢下,这样,在较为崎岖的路上也不会伤害到整体结构,至于人坐上去也舒服些。 当然,四**驴车想快速行驶,也快不起来,原动力在那里摆着呢。 他们想要,驴子们不一定能同意。 车厢的四面是山核桃木,顶部厢盖和内部结构只用了雪松木,这样可以降低整体的重量。 他们在车厢上三面开了窗户,都用竹帘子遮挡着。 还开了一个可以推开的天窗,如果路上遇到了什么埋伏,哥几个瞬间就能把这个四**驴车变成可以移动的喷射着火舌的堡垒! 妈蛋的,我们只想挣点钱,别来惹我们…… 有了木工机床的帮助,他们加工起来很顺利。 那些大宋技工学生们也能帮助一些小忙,最起码刷刷桐油是没有问题的。 那个小二来到这个团队后,顿时感觉很好,张国安教授让梅乐芝和吴迪两个人负责帮他把学习赶上来,尽快的让他学会他们几个月学过的东西。 但是小二的数学也是不好,而且非要把数字变成了铜钱,他才能慢慢算清楚。 这个不急的。 吴迪和吴杰一边忙着自己的事情,一边观察着这辆四**驴车,因为这个好像和他们的见过的不同。 甚至他们还钻到车底下去观察转向机构,慢慢也就明白了原因。 六名时空走私者始终弄不明白,这个民族为什么没有发明出可以转向的四轮马车。 事实上,所有大宋技工学生都见过四轮马车,但是这个时空的四轮马车全是不能自己转向的。 在东方,在那面的世界里,考古专家从春秋早期的秦公墓中已经挖出了铜制四轮车模型,这说明在比春秋更早的时期,就已经有了四轮马车。 但是它只是给秦公运送棺材的,只能一条线式的行路。 另外还有别的考古又证明了,甚至在更早的时期,在西周吧,还有三轮马车出现过,因为有专家用三千多片陶瓷碎片复原过一个模型。 但是这些东方式四轮马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没有转向装置。 甚至直到二十一世纪六七十年代吧,在那面的世界里,也没有见过带转向装置的四轮马车,想要拐弯时,完全是靠人力在车后横向用力来抬,一点点搬动车尾转向,如果上面有重物的话,那真是一种苦逼的行为。 发展两千多年历史的两轮马车,与四轮马车在技术上比,落后是一定的了。 当然,如果单纯比轻便的话,还是两轮式车的了。 两轮马车的车辕与车体刚性链接,所以马匹走动或跑动时候,那个震动是直接传递给车体的。 车体与车轮也是刚性连接,即使有所谓伏兔,一种简单的减震器,但减震效果也非常有限,所以乘坐是非常不舒服的。 此外车辆的体积和载重能力也受到限制,因为马在拉车时还要同时承受两轮马车的本身重量。 四轮马车的车辕与车体采用铰链连接,马匹的上下波动并不直接传递给车体。 车辆的体积可以做的更大一些,尤其是在后期的设计中,如果增加了弹簧减震之后,乘坐的舒适性有所提高了。 这里离临安府有一百多里呢,要舒舒服服地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