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新昌游记之玉佛寺雨中采风 (第1/2页)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摘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如今的我,只需要微微闭上双眼,就似乎能再次看到,记忆中,那一座座云生雾绕,拔地而起,连绵不绝的青山。 还记得来到新昌第一天,天上正好飘着细雨,淅淅沥沥的雨点中,迎来了新昌旅游第一站——玉佛寺。 湖光山色,轻云渐散,古树枯藤…… 一帘春雨一伞开,杨柳依依,我们的队伍,缓慢的行走在山色间,山路曲折,林海听涛,缓步而行,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沉醉在美妙的风光里,伸出手,指尖触碰树梢滑落的雨滴,世上的一切都似乎被隔离了,只剩下,那远山,那碧水,那漫天春雨,交织成了心中一幅泼墨画卷……在这种奇妙的顿悟中,我们也不知走了多远。 终于在不经意间一回头,来路云海深深,空林幽径不知归途,一种淡淡的惆然感油然而生。 远处山间的古庙依然雄壮,螭吻依然威严,只是时光流逝,到底还是留下了瓦上凤尾,细雨中幽幽而动,诉说着千年。 我愿:焚无价珍香,供养十方诸佛。 明灯摇曳,烛火泣燃,多少人间希翼,在一声声木鱼中,化作那一缕缭绕的青烟,直抵佛前,有多少凡夫俗子,苦修九十九轮的前世,于苦海中浮沉数百年,只为诸因果业,于今生璀璨。 众生皆苦,却不愿回头,扪心自问,欲念红尘千丈风烟,又有几人能看穿,如有来世,愿为诸佛座下瓦砾,不言,不语,舍去沧海桑田,只为那一朵临水照影的红莲。 冥冥之中自有青天,谁吹孤笛,谁放鹿青崖,谁一夜不眠,谁抚长剑,擦去了半生烽烟,璎珞流光经筒转,转了几圈? 木屐渐远,尘埃落地,仿佛时光交错难觅,终于艰难的穿过了那一世焚香的宝殿,来到了昔日的圣人堂前。 王阳明,李白,王羲之…… 他们留下的足迹在时光长河中隐约可见,他们抬脚,远去,或仗剑**,或大笑长啸,或轻摇羽扇…… 这一刻时光流岚,那重重幻影,皆为风雅,他们走过,他们来过,他们离去,他们留下的绝艳笔墨,随古寺的钟声,片片飞去,顷刻散落融入这方灵犀的天地之间。 …… 是人文养育了这一方山水,造就了这一方的人杰地灵?还是山水养育了这一方的人文?——风雨如晦,大佛轻笑,我等凡夫俗子,无从得知。 此刻,好似感觉到了什么,连绵的大雨突然小了,雨丝恍若三月的柳絮,缓缓的飞舞,只能微微的润物,放晴的天色中,天地都因这雨而灵动了几分,山涧中空蝉偶鸣,青石上藤萝青翠欲滴,我看到有扫地的僧人,拖着古朴的扫帚,一边喃喃的念着经文,一边施施然向着寺庙深处走去。 风雨将息,落花满地。 山路边,一位路边老翁,摇了摇手中的斗笠,对我讲起了“阮郎遇仙”的故事 “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见芜菁叶从山腹流出,甚鲜新,复一杯流出,有胡麻饭掺,相谓曰:“此知去人径不远。”便共没水,逆流二三里,得度山,出一大溪,溪边有二女子,姿质妙绝,见二人持杯出,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所失流杯来。”晨肇既不识之,缘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旧,乃相见忻喜。问:“来何晚邪?”因邀还家。其家铜瓦屋。南壁及东壁下各有一大床,皆施绛罗帐,帐角悬铃,金银交错……既出,亲旧零落,邑屋改异,无复相识。问讯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至晋太元八年,忽复去,不知何所。” 故事有些长,这是一个略带悲剧的遇仙,天上一日,人间百年,我不知道那两位少年,在出仙境后是怎样的彷徨无助,也不知道他们遇天仙那一刻,是如何的情迷意乱,好在最后一句,忽复去,不知何所,似乎又让这个悲凉的故事中带上了一丝期望。 恍惚间,似乎能够看到,老树黑鸦,虎啸山林,乌衣年少,风沙古道,曲水流觞中红豆暗抛……只可惜烛影泪断,百年孤寂,多少情伤,多少白发,却只换得千年后故事里老翁淡淡的一句“迷不得归”。 带着那一丝嗟叹,和一丝希翼,矛盾缭绕的心境,我们跟着导游,又来到古寺中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睡佛。 青石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