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下底初见功 (第2/2页)
接住。一方面,他习惯于接45度角而来的高球,像益智这种从底线0角度突然而来的传中球,竟然让他在盯着的时候,产生了眩晕感,方向顿失。令一方面,若是让他像过去那样,接个高高吊来的足球,还是可以完美做到的,只是益智的这次传球又快又低,令他完全掌握不到球路,更遑论让他接住了。 同时想要把球顶出去破坏掉的吴亚福,也有和陈金华一样的感受,心底竟然生出一股无力感,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么一个快速的来球,也根本算不清足球的落点。 陈浩泽自然不会像对手那样无助,相反,对于这种传球,他已经接应过无数次,头顶脚踢,在练习中,进过无数的入球。 他就是因为抢点能力优秀,且敢于拼抢,所以才被陈乐安排为首发出场的。 而陈浩泽也不辜负陈乐的期望。他忽然折向奔跑,甩开了体育会的陈金华和吴亚福,在近端门柱处抢到了前点,一个狮子摇头,把足球干脆利落地顶进了网窝。 正是说时迟那时快,过程如闪电般快速的一个进球,就这么诞生了! “好极了!”陈乐心头大石落地,不由得握紧了拳头。这个进球看似简单,却是精心策划后的产物。单单这一套进攻路线,就演练了无数次,每个球员需要做的任务,也演练了无数次。 还有反击的时机、阵容的转换和战术的准备,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准备。 益智球员的表现,也不负所托,已经达成了“以入球为目的”的第二个战术要求。第一个要求就是死守,然后诱敌深入,消磨对手的士气,也统统被完满地执行成功了。 陈乐仅仅在益智呆了短短两个月,就已令到球员的技术能力进步极大。看起来难以置信,却是合情合理。一是益智球员的年龄段,正好是技术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段,事半功倍;二是益智球员早就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按照国内的说法,就是他们的球感已经不错,正式点的说法是身体的协调性和对球的辨识能力有基础,陈乐做的工作,不过是改进和纠正而已。 中国足球有个奇怪的现象。 首先,是低年龄球员经常会被安排,去和高年龄球员进行比赛,以此提高实力; 其次,就是比赛中,低年龄球员往往会占有技术优势;
然后,当这批低年龄球员长大了,他们会重复前辈的任务,通过与下一届的低年龄球员比赛,来提高低年龄球员的实力。而在这些比赛中,低年龄球员占有技术优势的状况,将继续发生。 表面看起来,这真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循环现象,体现了“足球从娃娃抓起”是切实可行的,是符合足球发展规律的。足球运动员从小就拥有良好的技术,会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带来便利和优势。而下一代球员总是比上一代球员占据技术优势的现象,还可以一代接一代地延续下去,说明了小球员的技术培养是非常成功的 但是,中国足球的奇怪现象,还没有完结。它还欠一个实质性的成果,而非像刚才那样,根据表面随意做出猜测和评价。 实际上,中国足球运动员的总体技术能力,其实并没有因此带来多大的进步,国脚的比赛表现依然被形容为粗糙,甚至让人诞生今不如昔的感叹! 按道理,“足球从娃娃抓起”的口号自提出后,至今都已经快有三十年了,相关的工作也同步进行了这么久,结果不应该是这样的,简直是一点成效都没有! 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 球迷们众说纷纭,原因也多种多样,有的人认为是因为基层教练差,甚至有些教练原本是教篮球,属于半路出家;有的人认为是因为足球运动推广还不够广泛,一些地区连一块足球场都没有;有的人认为是因为足协的工作做得不够不好,统筹得乱七八糟;还有些人则把原因归咎于体制或腐败。 尽管说法很多,只是没多少说到点子上。大部分的说法都很有局限性,限于一时一地,无法解释普遍的现象。最不可思议的是,竟然从来没有人质疑过,其实“足球从娃娃抓起”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问题往往就出现在根子上。 “足球从娃娃抓起”,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畸形的精英教育。它划出了一道鸿沟,似乎越早学习的球员,就越有培养的价值,而后来才喜爱足球的球员,就因为年龄界限,丧失了培养的价值。 这明显是不公平不科学的做法。不但遗漏掉了不少的可造之才,还令到更多的可造之才,因为年龄的关系而怯步,不敢或不准投入到自己所热爱的足球运动中去。 足球成长之路,最后能够留下的,往往是从小就苦练足球,早就对足球恨之入骨的球员。他们对足球无爱,最终只会走上追求金钱的道路。 最难以置信的是,“足球从娃娃抓起”这种畸变的精英教育,在国内就像是一个大型滤网,它不是所有的受教育者都有同等的教育权利。每个地方的足球教育机制都会先过滤出他们的尖子,然后让这些尖子参与到更高层次的滤网或淘汰赛,一层一层地向上闯。 最后能派得上用场的,其实也就那么几十个球员。从国少到成年队,都是由他们包办的。 同时“足球从娃娃抓起”宣扬着一种错误的培养观念,认为技术的训练都应该集中在14岁之前或更早,如果过了这个年龄段,将再难有提高。 然而阿森纳中国行的时候,主教练温格对中国青训的建议却是14岁前练速度,14岁之后练技术。 温格的建议符合了青少年发育的特点。当青少年14岁左右步入快速成长期,会面临一系列的的生理变化,四肢增长,协调性下降。技术性训练在这个时期变成了必不可少的项目,运动员必须要通过不断地重复训练,以满足所有技能所大量需求的协调性。 否则,技术能力将飞快地下降,相当于过去白练了一场。 此外,虽然成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渴望学习”的能力不及青少年,但是仍然可以通过训练改善技术,甚至在25岁之后依然有效。 (以上摘自《国际足联训练手册》) 阿森纳青训主管布拉迪评价阿什利科尔时说:“在他14、5岁时他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我们从来没有想过他会成为超级巨星,但现在,他是阿森纳青训的骄傲,他拥有的速度和工作投入使他不断提高。” 或者还可以从另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方面,来略微调笑一下。 纵观网络上大部分的足球小说,都充斥着这样的一种悖论:先是表示球员的能力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成型成熟,可是故事在说到“妖人”的时候,总能看见这些成年人将会得到超乎想像的进步! 这不是一种很奇怪的事情吗?“妖人”凭什么有特列?还是有了特列才能做“妖人”?这只能说明“妖人”在青少年时期并不出众,技术的成长竟然还是在成年之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