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章:缓称王 (第1/2页)
缓称王。 落脚京师郊外藩王驿馆的开平王徐天德,独自一人坐在庭院里,手中握着最后一个锦囊。 当日,开平王手下第一谋士,被中原朝廷称为毒士的石子枫莫名暴死。事后,无子无女的石子枫手下一忠仆,将一个锦囊送到了徐天德面前,也是石子枫这辈子递给徐天德的第四个锦囊。 第一个,是徐天德横扫北蒙三千里,天下无人可匹敌之时,石子枫曾在庆酒大宴上一杯冷酒泼向忘乎所以的这位战神。徐天德当时大怒,若不是有众人阻拦,早就提刀斩杀。最后收监在狱中的石子枫递出一个锦囊,让徐天德登时醒悟。 第一个锦囊,上面写着“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可以说,徐天德能作镇陇西道三十年不倒,就是石子枫曾言,北蒙不灭,开平王才会长存!故而,一直被庙堂大臣诟病为徐瘸子的他,也没再来一出横扫北蒙三千里,偶尔小打小闹,也是让手下武将出征。 毕竟,大家都是聪明人。徐天德的崛起,是因为北蒙横行中原,百姓、皇帝都需要一个能杀败北蒙的大将。但是,如果徐天德正如众人所愿,快刀斩乱麻一般屠干净北蒙,那徐天德别说坐稳开平王的位置,说不定连人头都深埋黄沙好多年了。 第二个锦囊,就是在开平王就封陇西道的那一日,石子枫递上来的—— 高筑墙。 陇西地区,土薄人穷,哪怕是当时的北庭都护府,也比不得繁华道区的刺史府。徐天德在风水大家的指引下,于北庭都护府三百里外的咸泉镇打下开平王府的地基,并在这三十年之内,动用大量人力物力,修建了一座不输于甲等城池的守城。 可以说,这座聚敛了由西北而来的大龙气脉的守城,不仅可以作为抵御北蒙南下的边关,甚至可以作为陇西道第二座阻挡西厥东征的“大石城”。石子枫上言“高筑墙”一事,几乎是给徐天德未来的计划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进可瞭望中原,退可守居一城。 第三个锦囊,则是十年前先帝驾崩之时,唐启煌率兵入京,蠢蠢欲动的徐天德被石子枫拦住,递上这个锦囊—— 蓄大势。 在石子枫看来,仅仅二十年的时间,开平王还没有蓄养出夺掠天下的气势,也可以说是,开平王扯旗造反,还没有一个正当的理由。 再者说,唐启煌带兵入京师,在有些机关算尽的人眼里,多少还是看出来一些影迹。堂堂一个一字齐肩王,当年南北大战时攻掠天下,立下无数汗马功劳。定国之后,爵位更是比开平王还高半级,是为真正的一人之下。如果唐启煌要起兵接过皇位,想必无论是各路藩王,还是朝廷中人,必然有不少人倾向于这位蜀王。 可是呢,唐启煌却是被自家嫂嫂给呵斥离开,如果真是个枭雄,怎么都不该呀。石子枫亦是看到了其中的猫腻,认为唐启煌带兵入京师是假,其真实意图是带兵拱卫缺少皇帝坐镇的京师。 天下八道,除了唐启煌和唐枭虎两个藩王,其余六人俱是异姓王,谁没点反叛之心?当年先帝驾崩事出突然,很多事情都还没准备布置好,甚至连京师十三卫都不知道是否应该听当时还是储君的唐凌霄的指令。但是唐启煌带兵入京师,浩浩荡荡走出剑南道,过黔中道,入京畿,费时费力,很大程度上,不是扯旗谋反,而是为储君造势,是向其余几道有小心思的藩王传达一个信息—— 我们老唐家,还有人能镇得住你们。 当然,这些仅仅是石子枫当年的一些猜测,也未曾对徐天德明言过,只能让其蓄大势,一个字——等! 等到什么时候唐启煌露出狐狸尾巴,才谋划最终的步骤。 此时拿到第四个锦囊的徐天德眯着眼眸,面无表情。石子枫死于大内宦妖曹秀贤的手下,这件事他已经查明,但是他着实没想通为何石子枫要留给自己一个“缓称王”。 石子枫从南北大战开始之时,便跟随徐天德左右,为其出谋划略,整治军伍,可以说是鞍前马后,鞠躬尽瘁。故而哪怕是自己被封为开平王,徐天德依旧待石子枫犹如老友,打心底相信这位心里不知藏了多少谋略的读书人。 缓称王,自己缓了三十年了,还不够吗? 暮色苍茫,略有佝偻的徐天德缓缓站起身来,抬头望了一眼轮廓可见的禁宫。 “缓称王,还是终究要称王的哟。” *** “二哥,你给俺透透底儿,你到底怎么想的?”一身便装的唐枭虎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